蹲點心得 - 新竹縣五峰鄉清泉天主堂 - 王泰崴
在蹲點的前幾天,我們常常在回程的時候自問:「今天做了什麼算是服務?明天還能為這裡多付出些什麼?」那時候,我們幾乎把「服務」當成衡量一日價值的尺。可是,當我們把焦點放得太緊,卻不自覺忽略了另一個同樣重要的責任——記錄。
剛開始時,我常有一種焦慮感。看到孩子或長輩需要幫助,我會自問自己是否夠快,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好」。當別的夥伴能迅速融入、找到互動節奏時,我會感到微微的挫敗,甚至有點自責。但慢慢地我發現蹲點不是要我們展現效率,而是要我們用心、去觀察、去理解。這份焦慮與不安,反而提醒我去更細緻地注意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瞬間——孩子的一個眼神、一句隨口的小話、長輩輕輕的叮囑。
直到我們放慢了腳步,不再急著證明自己「有幫上忙」,我們才逐漸看見那些稍縱即逝、卻最有力量的瞬間。這也是我對「記錄」的重新理解。我開始用不同方式去記錄:有時用筆記將孩子們的小動作寫下來,有時用錄音捕捉長輩談話的語氣,有時則只是靜靜坐在一旁,仔細觀察互動的細節。每一種方式都不只是紀錄表面,而是去捕捉他們的情感、習慣與生活脈絡。這種過程讓我明白,真正的記錄,需要耐心,需要靜下來去「看見」,去理解那些被時間掩蓋的細節。
像是最後幾天遇見的秀菊姐。那天我們沒有「做」什麼實際的事,但在她的講述裡,泰雅族文化的紋理與清泉的故事一點一點被打開。她的話讓我深刻理解到,蹲點不只是完成任務或課程,而是透過傾聽與記錄去感受這片土地的生命力。那種感動,比起我們用雙手完成的一項任務,反而更深刻,因為它提醒我,理解與傾聽本身就是一種參與。又或是某個夜晚,在市集擺攤的商販卸下白天的角色,轉身成為熱衷木工的創作者。那一刻,我看到的不只是「商販」,而是一個人帶著熱情與興趣的真實樣貌。這些亮點若不是我們走近、駐足,很可能永遠不會被看見。甚至在文健站,當我們幫不上太多忙時,院子裡奔跑過來的孩子們,主動跟我們玩耍,帶著毫無防備的笑臉,那份信任與單純的喜悅,比任何一項「服務」帶來的成就感都更深刻。
這些經驗讓我開始反思:蹲點的價值,不僅在於我們能「提供」什麼,更在於我們是否願意去「看見」什麼。服務是外顯的、可被計算的,而記錄與看見則是內在的,需要耐心、需要細心、需要靜下來。每一次留心觀察、每一次傾聽、每一次筆記或錄音,都成為與地方建立連結的一種方式。
回想這段日子,我意識到,蹲點帶給我的不只是技能或經驗,而是一種態度——學會慢下來,用心理解那些微小卻最能折射一個地方靈魂的瞬間。這份力量,我希望能延伸到日後的生活與學習中:不論面對人際關係還是工作挑戰,我都想保持這份敏感與耐心,去看見身邊每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去傾聽每一個需要被理解的聲音。或許蹲點最重要的功課,不在於我們完成了多少事,而在於我們是否願意在每一個瞬間停下來,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記錄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最能折射一個地方靈魂的瞬間。
作者小檔案

大家好呀~我是王泰崴!
當大家還在拚寫滿人生考卷時,我選擇帶著「白卷」出走。不是沒想法,而是想讓生活留下空白,裝進更多故事。無論是志工、旅行、創作,我熱愛走進他人的人生,也勇敢書寫自己的荒唐與溫柔。白卷,才有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