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臺東南迴土坂部落 - 人物誌|「心回來」才是歸鄉

 

「我也是20幾歲出去,到快30初才回來。」方舟教室的阿蓋老師說道。

 

因為公公生病,阿蓋老師和丈夫一同回到土板村生活,原想以傳統木雕工藝生活,卻面臨經濟上的挫折。傳統的連杯、刀雖然單價高,卻難以大批出售;丈夫作為尚未打出名號的學徒,每月的收入並不固定。「我們從一個月薪水四萬塊,降到每個月可能不到五千、可能零。」他說。阿蓋老師分享,回鄉前兩三年過得辛苦,偶爾公公婆婆還會撥出一部分收入作為分紅,救濟夫妻兩人。

 

回鄉若沒有收入穩定的職缺,可能還得花大筆錢創業。阿蓋老師也明白,部落裡的職缺大多已有人擔任。「說真的要叫他們(青年)回來工作,我們也不知道要找什麼工作給他們。」他說道。作為一位返鄉青年,他深深明白回家鄉生活需要花上多少力氣,才能破關斬將,平衡出自在舒適的生活。

 

然而,除了直接回到家鄉工作、生活,阿蓋老師在對談間,也分享了「回鄉」的另一種解釋。「心回來,把心繫在這個家。」他說。阿蓋老師認為,哪怕是關注部落大小事,或者盡心盡力參與、協助家鄉事務,都是很好的心態。

 

而他指出,掛念家鄉的這份心意,奠基於家庭給予孩子的教育。對家鄉文化的認識和認同,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如今土坂國小有相當紮實的文化教育,阿蓋老師提到,自己的兒子從小便看部落長輩製作五年祭(Maljeveq)的刺竿和藤球。他打趣地說道,家裡的孩子可能懂的還比自己多。
 

作為課輔班的老師,阿蓋老師看見許許多多長大的孩子離開部落到外地打拼,「可是你要知道(自己)有這個責任是(記得):『我什麼時候該回家。』」他說。阿蓋老師希望,部落的孩子們可以把「家鄉」放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