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臺東南迴土坂部落 - 人物誌|青年返鄉的適應之道

 

談起土坂,社團法人臺東縣南迴健康促進關懷服務協會(以下簡稱南迴協會)總幹事張小雲,毫不猶豫地用了「天堂」二字形容。「是一個放鬆的、就是『很你自己』的地方,我的家鄉土坂一直以來給我的感覺是這樣。」他說。

 

張小雲國中開始便到外縣市求學、工作,但家鄉帶給他的童年回憶和溫度,始終在他心裡頭。他分享,自己從小便經常思考:「從外面看見的、還有在外面學的,能不能帶回到我的家鄉?」最後張小雲決心回到達仁鄉,並在衛生所遇結識了創辦南迴協會的徐超斌醫師。

 

南迴協會為在地創造許多工作機會,如放學後輔導部落孩童的方舟教室、為部落長者提供照護服務的文化健康站等,提供了在地青年返鄉發展的可能。比起其他注重建設硬體設備的原鄉協會,徐超斌醫師轉而為在地提供軟性服務的理想,從根基解決了偏鄉成為弱勢的因素,讓張小雲深刻體會到青年帶著新穎觀點回鄉的重要性。

 

然而在協會服務的30餘年裡,張小雲看見眾多青年懷抱夢想回到故鄉,想透過文創、農業等開創一番事業,卻因為在地沒有相對應的條件而失敗。這些青年最終往往再度離開老家,回外縣市打拼。張小雲指出,現實中的原鄉各個條件迥異,從其他地區帶來的案例或經驗,不一定適合自己的家鄉。

 

他做為協會總幹事,經常有機會與前來面試的青年對話,他喜歡和這些青年聊聊回鄉的動機,也會給予建議,「先適應在家鄉跟部落的生活,還有生活步調。實際生活在這裡,你們才知道要怎麼做。」他說。未來原鄉必須面對高齡化及少子化的挑戰,張小雲期望,將來的返鄉青年可以成為改善家鄉的動能,深耕故里、打造真正安居樂業的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