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臺東南迴土坂部落 - 部落文化|一束小米 一個部落的縮影

在排灣族,小米收穫祭不僅是一場慶典,更是文化傳承與部落規範的縮影。而其中小米更承載著非凡的意義,其重要性遠超過一般農作物,它深入部落的農事、祭儀、社會規範乃至於生存根基。現今土坂部落仍努力維繫這份珍貴的傳統,讓年輕一代得以窺見祖先的智慧。

小米被視為重要的農作物,其繁雜的收穫過程與嚴謹的祭拜環節更是彰顯其神聖性。除了是過去部落在旱災或飢荒時期賴以維生的重要食物來源外,小米也用於日常祭拜,不過特別的是,只能使用已打粉過的小米粉進行祭拜,不可使用顆粒狀小米或糯米,這一規矩至今仍延續,因此vuvu(耆老)們在烹煮特定食物時,用於祭拜的必定是小米粉。

採收小米時,部落則有著嚴格的順序:頭目和首席巫師家的小米必須最先採收。採收期間,族人雖然可以說話、喝水,但禁止唱歌,因為這是為了避免被其他部落的敵人(如卑南族、阿美族、漢人等)發現田地位置,進而引發搶劫甚至殺戮的危險。

小米採收完畢後,需在山上曬乾並整理成緊密的束狀,搬運小米一樣有規範,頭目和首席巫師家的小米必須先運回家,其他平民才能搬運自己的小米。但由於小米收穫季常與颱風季重疊,為防洪水,若田地在河對岸,平民會先將曬乾的小米運至河床臨時的簡易工寮放置,待頭目家的小米全數入家後,再從河床運回家中。

小米運回部落後,不能立刻入倉。頭目必須先行「入倉儀式」,族人才能將自家小米放入倉庫。因為頭目在收貢時需要清點各家小米數量,若擅自入倉則可能被視為欺瞞,將受到殺豬賠罪的懲罰。過去,老人家對這些規範都非常遵守,因為違規的代價很高,不像現在可以輕易買到豬來賠罪。

除了小米,紅藜也是部落農耕的一部分,但它不屬於祭拜用品或主要食物。紅藜主要用於防護:在小米田周圍撒紅藜,以防止動物破壞小米。雖然紅藜的蛋白質含量很高,可食用,但其處理過程也相當複雜。紅藜脫殼後的洗滌必須在部落外的河流進行,因為紅藜的粉末毒性較濃,可能危害動物或兒童。不過現今,這種傳統習慣也漸漸消失,人們多半直接在水龍頭下沖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