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嘉義縣六腳鄉 灣北社區發展協會 - 李函穎

苦楝樹下的故事:灣北廟宇文化與布袋戲

嘉義六腳鄉灣北社區的特色,除了有苦楝樹隧道與花生加工產品外,我們還發現這裡的廟宇文化非常興盛。尤其是以鳳山宮,以及它所掌管的五營(角頭)為主,在當地信仰中佔有重要地位,因此我們便開始思考,能不能在這裡挖掘更多信仰相關的故事與議題。

因為廟宇活動熱絡,灣北也常有布袋戲演出,我們很幸運地在理事長牽線下,認識了灣內做布袋戲的阿德叔叔一家。坦白說,布袋戲並不是我們最初設定要探訪的主題,而是在真正走進社區後,才意外發現這裡藏著這樣一項傳統技藝,說到關於布袋戲的緣分,還真讓人起雞皮疙瘩—因為在抵達灣北的第二天,我們就巧遇了一場布袋戲演出,還隨手用相機記錄下來,當時只是覺得有趣,沒想到這一幕,竟成了我們後來故事的開端。

掌中人生:阿德叔叔四十年的戲夢

談起做布袋戲的日子,阿德叔叔和栗子阿姨一家在灣內已經生活了四十多年。回憶起當年踏上這條路的契機,阿德叔叔笑著說:「一個便當、一瓶養樂多,我當初就是這樣跟著師父來到這裡的。」雖然那時離開了熟悉的家鄉,但憑著對布袋戲的熱情,他選擇留在灣內,把舞台當作人生的根,深深紮在灣內。

這一路上,雖然過程常常辛苦,但因為心底真的熱愛布袋戲,阿德叔叔從未想過要放棄。然而他也坦言,如今布袋戲產業正面臨著不小的困境,最直接的問題就是觀眾逐漸流失,少了觀眾,就沒有人會在意戲中的內容是否紮實、戲偶的動作是否到位。更現實的是,現在邀請布袋戲演出的單位,多半比的是誰的價格更低,而不是誰的表演更精緻,於是那些真正用心經營、努力堅持品質的戲團,反而常常最難生存下去。

王爺飯會黏人:柳丁的布袋戲傳承路

阿德叔叔的兒子柳丁也和我們分享,和他同年齡、仍在堅持做布袋戲的年輕人並不是沒有,但大多是因為家族世代傳承,才會選擇留下來。不過,也有許多年輕人選擇不再接手這門傳統技藝;另一方面,即使還在做布袋戲的年輕人,也常常需要兼職其他工作,因為布袋戲的演出時間非常依賴廟會或神明生日,若沒有活動,就很難接到演出,收入因此大起大落,只能靠「大月補小月」維持生活。

我們不禁好奇,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柳丁願意接手阿德叔叔的布袋戲團?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說:「王爺飯會黏人。」一方面,他不希望爸爸辛苦留下來的東西就此被浪費;另一方面,他心裡其實也是真的喜歡布袋戲,做著做著,這份熱情與責任感早已深深黏在他身上,讓他怎麼也離不開這一行。

布袋戲在灣北,還有人在做,也還有人願意為它努力。阿德叔叔用了一輩子的時間,把這門技藝守了下來;柳丁則跟在父親身後,慢慢接下這份傳承。

戲,還在;舞台,也還在,只是現實可能往往並不容易,但他們依舊選擇留下,就像柳丁說的:「王爺飯會黏人。」那份黏人的,也許不只是信仰,更是對布袋戲、對社區、對生活的一種感情。

因為還有人在堅持,布袋戲才能在灣北的舞台上繼續亮著燈,等著有一天,會有更多人再走進來,看見它、聽見它。

作者小檔案

李函穎
臺灣師範大學

報數!樹懶1號!
喜歡安靜、慢步調的生活。
雖然平常腦袋裡的想法時常上演激烈的 battle,但身體依舊選擇用 0.5 倍速慢慢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