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嘉義 古民社區 - 郭晏欣

「農夫精神」
古民村是全台最大的空心菜產地,全年無休的工作,再加上不穩定的收入,造就了他們「刻苦耐勞」和「逆來順受」的性格,這便是我在蹲點過程中,觀察後總結出的農夫式思維。不管外在環境怎麼變,他們始終堅守在崗位上。
蹲點前的我,很甘願作為「躺平世代」的一份子,時不時都會在生活中偷懶。但在古民社區的這兩週,我們遇到了全台最勤奮工作的一群人,他們身體力行,用行動告訴我們他們的生活哲學,顛覆了我原先的思維模式。在踏出村子的那一刻,我已下定決心,要把這份精神帶回自己的生活。他們教會我,在面對困難時不要輕易投降,不要只為一時安逸而忽略更重要的人生目標。
「耕作人生」
村里的農民年齡分布很廣,從青壯年到老年人都在種植空心菜。其中,90歲的魏阿嬤是這當中將「農夫精神」詮釋到極致的一位大前輩。我們了解她的故事後,心中的震撼許久都未能平復。她種田年資已高達7-80年,將畢生都奉獻給了古民村的一塊田,如此專心致志的將一件事做到好的農夫精神,是我最敬佩她的一點。
我們和魏阿嬤的初次相遇,是在一個艷陽高照的正午。在如此炎熱的天氣下,路上只有她牽著腳踏車在大太陽下踽踽前行。她朝著路邊的一個棚子走去,正當我們以為她是要在那乘涼稍作休息時,她便開始搬運起了車上的蔬菜開始洗菜的工作。魏阿嬤堅毅的工作精神立馬吸引了我們的好奇心,於是我們便上前去和她聊天。
原來阿嬤在這時間洗菜,是為了趕在三點前將蔬菜載去集貨場賣。與古民村的眾多空心菜農不同的是,阿嬤只有一人作業,再加上她是用腳踏車而不是摩托車來運送蔬菜。所以在相同的工作量下,她至少要花上比別人多兩倍的時間才能完成。然而,這只是建立在很理想的情況下,因為身體機能、腳踏車車況、天氣等因素,都會不時成為工作進度上的累贅。
在我們聊天的時候,阿嬤的單車就差點發生意外,因為她在搬運蔬菜的過程中,不慎碰撞到了單車後的貨架,整輛腳踏車和後面的蔬菜差點就因此全數翻覆。阿嬤年邁的身軀早已無法負荷過重的體力活,年輕人要扛起一箱重達15-20公斤的蔬菜已經不是件容易事,更何況是90歲的一位婦人。縱使在工作上有諸多不便,她還是堅持要親自打理這塊田,從這些細節都能看出她刻在骨子裡的農夫精神。
問到她為何還不退休,魏阿嬤只是笑笑地答道:
我身體還能種田就要繼續種下去啊!
這句話十分簡潔有力,卻又能深深的印入我們的腦海中,她豁達的人生態度,在此刻完全體現出來了。8小時的日曬、45度的溫室、中午吃冷掉的飯菜、搬運沉重的蔬菜......這些旁人眼中的難關,在她眼中都只是再平凡不過的日常。所謂種田的「工作」,對她來說也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而已,她理想的生活就是要每日來到這塊田地做事,這裡就是她生存的意義。
從相遇那天起,我們每日都會來找阿嬤報到,時而陪她聊天、時而幫她搬菜、時而幫她牽腳踏車。既然她沒有退休的念頭,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這邊關心、陪伴她,這也是週邊的農民在默默實踐的行動,每每有人經過這裡,他們都會停下來和阿嬤閒聊幾句。農民們自主形成的互助關懷網,讓阿嬤的兒女們也很放心讓她獨自在這工作。
在數日的拜訪後,我們意外見到了假日回來幫忙的魏叔叔,也就是魏阿嬤的兒子。與他深入交流後,我們終於能一窺老農夫心路歷程的全貌,了解魏阿嬤還在種田的本因。主要能分為兩大方面,分別是心理層面和生理層面的狀態。心理層面上,阿嬤已經在這塊地上耕耘超過一甲子,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早已是緊密交織,無法割捨的狀態。這裡就像她的小孩一樣,阿嬤是說甚麼也不願將這塊地拱手讓人,她認為自己的小孩一定要自己照顧。
生理層面上,阿嬤保養得宜,很受老天眷顧,至今從未生過什麼大病。她認為在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就應該要繼續種田。若是成天待在家中,身體反而會退化生病。由於這兩大層面的動機實在太過強烈,所以家人在勸說阿嬤退休多年後仍然未果,只能慢慢尋找最適合她的生活模式,必要時提供一些協助。
古民村的這戶農家,其實也是農村社會演變至今的一個縮影,全台必定還有許多老農還在持續耕作。有退休意願的農民,很多會將生活重心轉移到社區的樂齡學習中心,外出活動的同時也能與人建立連結。但像魏阿嬤這樣的農民,要怎麼做好退休的準備,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如果等到身體真的動不了了才選擇退休,除了面對病痛,還可能產生無法照料田地的愧疚與自責。這份情感,是外界難以感受的糾結。也因此,我們更希望這些像魏阿嬤般的農民,未來在人生最後一段路上,都能受到妥善的照顧與陪伴,帶著滿滿的幸福與尊嚴走到終點,而不只是默默承受失落。
作者小檔案

湊咖專業戶,腦中充滿各種清奇想法的人士,只要是能跟人交流的有趣地方都能看到我的存在。平時過著四點一線的生活,學校、健身房、家和網路世界。喜歡都市的便利,但總嚮往著能在鄉村找到愜意的生活模式,於是我來到了蹲點,準備和農村居民們一起交織出新世代的生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