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台東縣原住民東魯凱文化教育協進會 - 黃柏勳

「i 拉 ~ 呼~~~」

或許是這 20 天裡在部落最常聽到的聲音。這句屬於達魯馬克的口呼,總能凝聚大家的心,特別是對青年團的男生來說,更是提振士氣的象徵。

每年收穫祭前一個月,達魯馬克都會召集在外求學或工作的未婚青年(也有年紀稍長的)回來,接受體能與傳統的教育訓練,並為祭典做準備。這段期間,青年團成員一起生活、同住會館。大多數都是高中、大學生,得用暑假時間上山下海鍛鍊體能,期間還不能常回家。對我這個「沙發馬鈴薯」來說,實在不可思議,但對他們而言卻再自然不過,讓人十分佩服。

為了更快融入部落,我和書堯常詢問理事長、青年團團長或頭目,能否參與青年團的活動。每一項活動都有其意義,其中最令我難忘的,就是山林路跑與採刺竹。

山林路跑顧名思義,就是繞著部落跑一圈,足足六公里。書堯一大早五點半就興奮地起床,自稱台科大「楊俊瀚」熱血十足;而我這個「輔大馬鈴薯」原本只想定點拍照,甚至還穿著拖鞋。結果到了會場,還是忍不住跟著跑了起來。這不只是體能訓練,更是一場全村動員的盛會。沿途居民紛紛出門加油,終點前甚至還會放鞭炮。在這樣熱情的鼓勵下,我怎麼好意思不跑呢?原本以為只是單純的運動,沒想到竟能成為讓整個村子共襄盛舉的活動,還讓更多人認識我們。看到兩張生面孔,大家仍熱情地喊著「加油!」,那一刻真的很感動。

跑完之後,緊接著是跟青年團上山採刺竹。第一個任務居然是「在山裡開一條路」——在滿是樹幹與石頭的山林裡硬生生劈出通道。青年團的行動力驚人:遇到樹幹就鋸斷,雜草就砍掉,沒有絲毫猶豫,那份乾脆利落讓我看得目瞪口呆。接著再一起搬運近二十公尺長的竹子,用肩膀扛下山。竹子壓在肩牓上非常重,搬幾趟下來,我和書堯都累到快笑不出來,早上的六公里更讓體力見底。

但神奇的是,當我們快撐不住時,青年團的夥伴主動走到我們身邊,和我們搭話、給我們鼓勵,甚至遞上飲料。那一瞬間,疲憊卸下一半,心裡湧起一股暖流。原本和青年團互動不多,彼此還有點距離,但在這場並肩勞動後,感覺自己真的融入了他們,為收穫祭盡了一份力,那種成就感與歸屬感,真的說不出的好。

想補充一個收穫祭前的晚上,青年男女會聚在活動中心,練習舞蹈與歌曲,還會舉辦團康活動。年輕人聚在一起,展現了部落的活力。晚會的過程中笑聲與歌聲此起彼落,熱鬧的氛圍不亞於真正的祭典。對青年來說,這不只是單純的練習,更像是一種情感的連結,讓大家在汗水與歌聲中把心更聯繫在一起。尤其當練習的舞蹈在祭典中大放異彩時,那份成就感一定滿溢心頭,既是對自己努力的肯定,也是對祖靈與長輩最真誠的回應。

青年團真的很特別,有點像當兵的感覺:一起吃、一起住、一起扛過無數挑戰,培養出革命情感。每天的日子雖然辛苦,卻因為有彼此的陪伴而變得充實又難忘,這些經歷都一點一滴地編織成共同的回憶。

我相信,即使有些人將來離開部落,走向外面的生活,也一定不會忘記這段為部落揮灑汗水、熱血沸騰的日子。這段歲月不只是青春的印記,更是他們與部落最深的連結。無論未來身在何方,達魯馬克永遠都會是他們心中最溫暖的歸屬,最溫暖的家。

作者小檔案

黃柏勳
輔仁大學

立志用短影音走向全世界,喔對了我喜歡NewJeans,A-T-T-E-N-T-I-ON ,  attention is what I w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