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心得 - 台中 財團法人水源地文教基金會 - 李晏華

一場反思:我的名義?我的名字。

 

在撰寫這篇時,已經是蹲點結束後的兩個禮拜了。

 

回想這十五天,我常常問自己:這段日子究竟帶給了我什麼?表面上,我似乎沒有什麼明顯的改變,但心裡卻翻湧著許多想法,進行著一場場自我對話。大致上,我的感受可以分成兩點。

 

      

第一,我發現自己真的很喜歡與人相處。

 

我喜歡那種漸漸認識一個人的過程。從最初的陌生,到慢慢把對方放進心裡某個位置,那種靠近與熟悉,讓人覺得真切而溫暖。

 

這是我第一次,真正去體會「相處」的意義。不是在團體裡成為微小的一部分,而是完整地、真心地去和每一個人交流。透過我的眼睛,我的感受,我開始看見他們的思考、心情,甚至是他們如何看待我。

 

這份喜歡,不只是單純的喜歡。它會讓我由衷地開心,會讓我心裡微微顫動,甚至湧出一種被觸動的感動。這樣的感動,讓我希望能一直延續在往後的人生裡。

 

     

第二,我陷入了一場情緒的低潮。

 

蹲點的十五天,過得充實而滿足。離別的那一刻,我沒有留下遺憾,心裡裝滿的是對大家的感激與喜悅。然而,當我回到熟悉的環境,一切卻忽然變得不同。我發現自己再也無法像蹲點時那樣自然、活潑,反而又回到過去的狀態:害怕他人的眼光,變得謹慎、退縮。

 

租屋的房間、教室的座位,甚至日常裡的小角落,都變得擁擠而壓迫。不只是空間狹窄,而是心裡的窒悶。迎面而來的新生人群,陌生的臉孔,讓我渾身不自在,也讓我對自己生出一種說不清的厭煩。

 

起初,我對這些情緒的變化感到困惑,甚至帶著煩躁。我不明白自己怎麼了,好像一切又回到原點。直到後來慢慢整理,我才找到一些答案。

 

我發現,我其實很喜歡與不同境遇的人交流。我喜歡走進陌生的生活,就像蹲點第十二天去過的小小部落之旅,那些新鮮的經驗,讓我感到興奮與快樂。蹲點的日子裡,新的事物不斷湧現,每一刻我都期待著與人相遇、與人交談,那時候,我覺得自己被自由與活力緊緊包圍。

 

然而,回到熟悉的環境,這股衝勁卻忽然消失。我一度以為自己只是喜歡新鮮感,但仔細一想,其實並非如此。即使在這裡,我依然可以旅行、可以認識新朋友,可我卻鼓不起勇氣。

 

       

 

真正的差別,在於「身份」。在蹲點時,我身上背負著「中華電信基金會」與「蹲點‧台灣」的名義,這些讓我覺得安心,也給了我靠近別人的理由與力量。但當我回到自己單純的身份裡,沒有了外在的保護,我又回到那個小心翼翼的自己。

 

我不是討厭這樣的自己,而是對自己感到失望。因為我知道,我其實可以更好。只是當我失去了「外在的名義」,我卻選擇退回到舒適的角落。這才是讓我煩躁的真正原因。

 

不過,這份覺察反而讓我更清楚自己。哲學的第一步,就是理解自己。而這十五天,確實讓我更靠近真實的自己。

 

我很開心能在蹲點的過程裡發現這些。它提醒我,我渴望的不是身份賦予的勇氣,而是屬於我自己的勇氣。未來,我想試著不再被身份綁住,而是為了自己而活。唯有如此,那份自由與活力,才會真正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
 

作者小檔案

李晏華
國立中正大學

喜歡海、哲學與浪漫的事物,嚮往擁有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並為此傾心努力。

我常為自己設限,卻又渴望飛得更遠,在掙扎與嚮往之間緩慢生長,淬鍊出了如今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