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彰化路上基督長老教會 - 陳映樺

路上教會陪讀班成立於約20年前,由佳音長老與傳道士一同籌備而成。
她們從舉辦週末營開始,每週六下午教孩子直笛和歌唱。
慢慢地,經由學校介紹、家長間口耳相傳與鄉間鄰里的分享,愈來愈多孩子聚集到教會。
而佳音長老和傳道士也發現,平日孩子們放學後常在街上亂晃、無所事事,
因此便成立了陪讀班。
在陪讀班,有老師輔導孩子完成回家作業,
也有自由活動時間讓孩子跑跑跳跳,更有紀老師的手作點心讓教室香氣四溢。
陪讀班的盛況時期,孩子人數多到需分成三個班,也有數位老師受聘來教學。
那時,每天都有不同的課程等著孩子們學習。
週一電腦課、週三體能課、週四音樂課,而週五是主日學時間。
孩子們能聽聖經故事、在詩歌帶動唱時活動筋骨,
偶爾也會有哥哥姐姐將品德故事化為戲劇,透過表演來加深孩子的印象。
然而,近年的陪讀班面臨到不少挑戰。
受到少子化和學校夜光天使計劃影響,陪讀班的孩子人數與待在教會的時間日漸減少。
為此,佳音長老仍堅持繼續保留陪讀班,
以折衷方法化解困境:
孩子放學與夜光天使開始間的兩小時載孩子來教會寫作業和吃點心,五點再載孩子回學校。
過去陪讀班也曾有國中班,因為課業難度較高,教會還會額外聘請擅長數學或理化的老師來協助。
但自從孩子們人手一機,只要有手機可以玩就不會想來教會後,國中班漸漸式微。
面對這些狀況,佳音長老卻不曾想過要結束陪讀班。
她說如果結束陪讀班,那麼家庭比較弱勢、沒辦法去安親班或是家人不方便照顧的孩子便會無處可去,
因此只要還有學生,即使只有一兩位,陪讀班都不會畫下句點。
在蹲點期間,我發現這些孩子都有一些共通點。
他們不怕生,因為常有不同的志工來帶活動,所以第一天見面時他們都很自然地與我們互動;
他們遵守秩序,點心時間會乖乖排隊,所有人一起謝飯禱告後會位置上安靜享用;
他們充滿感恩,會把碗裡的點心全部吃光,會主動把作品送給紀老師,會多寫卡片給我們。
教會告訴孩子們,他們不付任何費用能來到教會、吃點心、參加暑期營都是受到許多人的幫助,
也因此培養出一群心存感恩的孩子們。
陪讀班有一位紀老師,從民國98年來教兒童捏塑被當時的洪牧師留下,一留就是16年。
紀老師平常除了陪伴孩子們寫作業外,還會製作點心給孩子們享用。
透過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的1919食物銀行惜食計畫,以及紀老師的巧手,
將超市的即期食物變身為美味可口的點心。
觀察紀老師與孩子們的互動,
我發現她溫柔卻保有原則,她能與孩子們一起打水仗,但並非所有事都依著他們;
她時時關注每個孩子的情緒與狀況,孩子一有什麼變化她都能馬上察覺,
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候給予關心和愛;
她把孩子們放在第一位,常備課到深夜,
甚至孩子們長大後有任何問題傳訊息找她,她也總是會盡力協助他們。
因為有紀老師,讓陪讀班有家的感覺。
長老和我們分享第一屆陪讀班孩子拿喜餅給她時的感動,
她改變一個曾有順手拿東西習慣的孩子的故事,
而現在有些孩子的家長曾經也是陪讀班的學生。
陪讀班是路上厝溫暖的存在,也是善的循環。
期盼陪讀班可以延續下去,一代傳承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