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北投硫磺谷社區發展協會 - 顏彩妃

從外面走進來
第一次走進協會的日文歌唱班時,我有點手足無措。
小小的教室裡,早已坐滿三十幾位阿公阿嬤,歌聲此起彼落,整齊卻帶著一份認真。
我站在門口,心裡只覺得自己格格不入...年紀相差這麼多,又不會唱歌,連日文都看不懂...
正當我左顧右盼,猶豫要不要悄悄出去時,一位染著棕色頭髮、打扮得很漂亮的阿嬤朝我招手:「來來來,坐這裡!」
她告訴我哪裡有椅子,並把課本分給我,還笑著叮嚀:「先背五十音就好啦!慢慢來,我當初也學很久。」
那一刻,我整個人鬆了一口氣。她的親切,讓我從一個「外人」,慢慢成了「裡面的人」。
上課的時候,她總是耐心地解釋歌詞的意思,還會回頭問我:「有跟上嗎?」有時候,我甚至覺得自己像是被她收編的小學生。
儘管我還是唱的二二六六,但有著「小老師」的協助,我懸著的心漸漸放下一絲重量。
我偷偷替她取了名字 叫「學伴阿嬤」
下課後,我陪著學伴阿嬤和她的鄰居奶奶走到公車站。
她說自己每次要花半小時搭車來,我感到非常驚訝,也許是看見我的表情,
阿嬤笑著解釋:「上課才能防止老化啊!在這裡說『我牙齒痛』,其他同學會回『我也是』;孫子只會說『為什麼會痛』啦!」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他們不是單純來唱歌,而是來找到一種彼此理解的溫度。
開放的阿嬤
有次理事長看見學伴阿嬤正熱情地和我聊起她的孫子,便忍不住開起玩笑:「(學伴阿嬤)既然這麼喜歡她(我),就娶回家做孫媳婦啊!」
還順勢開始「推銷」起學伴阿嬤,說她多麼開朗健談、又有房產(?),好像只要我點頭,就能馬上「談成」似的。
我一時不知道該如何接話,學伴阿嬤就先笑著回理事長:「哪有這樣介紹的啦!現在都要看年輕人自己決定啊!」她替我化解了尷尬,語氣裡卻沒有一點不自在。
說完,她又轉回頭來,繼續興致勃勃地和我分享她的孫子也很喜歡攝影,和我一樣。
那一刻,我真的被她和理事長的互動逗得大笑,心裡卻也暗暗覺得溫暖:原來被「半開玩笑」地認可、拉進他們的生活,是這樣的自在與親近。
薑還是老的辣
第二次上課時,理事長請我們年輕人教大家使用手機翻譯功能。
短短一節課,二十幾位長輩輪番發問,把我們忙得滿頭大汗。
就在我快撐不住時,學伴阿嬤湊過來悄悄對我說:「不會處理的話,就說手機太舊啦!叫他買新的~」還補充她自己為了上課,乾脆換了三支手機。
她的幽默讓我忍不住笑出來,也在那一瞬間發現——阿嬤不只是接受幫助的人,她也反過來成為我的安慰。
讓我最驚訝的,是她對學習的熱情。她會把日文歌唱班的片段剪成「早安影片」,出遊時擔任攝影師,再做成旅遊回顧,甚至還會用 AI 做出換裝短片。
因為她對剪輯已經很熟練,我便教她如何加字幕。她立刻展現出濃厚的興趣,蹲點結束後甚至還主動用line來問:「你用的是哪一個軟體?請再傳給我!」
她的眼神閃著光,那是一種不被年齡限制的堅定!
服務原來是雙向的
有一次,我忍不住提醒學伴阿嬤:「現在網路上有很多個資外洩的風險,用軟體時要小心。」
沒想到她立刻回我:「我知道啊!所以我有一支手機專門拿來剪輯,比較安全。」
她笑著說得雲淡風輕,我卻在心裡一驚。原來,她早已想過這些問題,比我想像的更有警覺與智慧。
原本我以為自己是來「服務」的,但慢慢地,我感覺是他們在陪著我,甚至在啟發我。
他們讓我看見,老年不是只能等待,而是依然能選擇——選擇唱歌、學手機、交朋友,繼續好好生活。
最後一堂課時,學伴阿嬤對我說:「什麼時候會再來~」語氣就像朋友的邀約,輕描淡寫,卻讓我心裡一暖。
在這群長輩身上,我看見了對生命綿綿不絕的渴望,以及不斷追求的心,也看見了人的溫暖與善良。
在這裡,不只是歌聲,更是一種生命力!阿公阿嬤們把日子唱成歌,也把笑容送進了我的心裡。
作者小檔案

我一直相信,真正的理解,是從踏進人群、融入社區開始的。
從國中參與淨灘、舊鞋救命,到後來籌劃策展倡議、實地走訪澎湖、金門與屏東、在偏鄉陪伴長輩,
我用一次次的行動靠近那些我關心的議題,也讓自己的眼睛與心都變得更柔軟。
我喜歡拍人,特別是那些被忽略的神情、眼神裡的溫柔、說不出口的情緒。
拍出一張照片,讓人重新被看見,是我一直以來最有成就感的事。
這次,我想帶著好奇和相機,走進硫磺谷社區,靜靜生活、慢慢觀察,一起記錄那些很日常、卻也很動人的故事。
讓這片土地的樣子,被看見,也被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