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基隆市暖暖區碇內社區 - 邱秝妍
緣起
踏進碇內的那幾天,一直有種沒有進到偏鄉的感覺。身邊的一切是如此鮮明跟活力、像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小國度,大家都在為自己的生活忙碌著。碇內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食物。無論是素食推廣、社區廚房,還是烘焙課程,食物幾乎成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而對我們來說,廚房也是蹲點期間最有溫度的空間(不論是體感還是內心)我們們努力紀錄著每次產業或供餐的過程,陪著長輩們聊天、分享成果,那些看似瑣碎的小場景,卻是我最深刻的回憶。
一開始的我們很忐忑、不知道突如其來的兩人會不會打擾到他。連問題都還沒想好,但比我們更早說出口的、是惠珍阿姨的:「這個你們拿去吃」。惠珍阿姨是社區的志工跟烘焙課老師,一開始沒有對上時間的因素,很少見到面,只知道每個長輩都對她讚譽有加,直到紀錄片的關係,我們才認知到了他是寄養家庭的媽媽,也開啟了這段緣份。
拍攝紀錄片的那段時間,我們常常跟著她的生活跑。白天她是老師,晚上她是媽媽;而在源遠市場裡,阿姨也是裁縫店地的老闆。這樣的角色轉換看似平凡,卻讓我們有機會看到她在不同場景裡同樣的耐心與善意。她的店不大,只是一間在市場裡修補衣服的小攤,小小的店裡堆著各式的布料、針線,路過的人都會跟阿姨聊兩句。最印象深刻的一幕是,某天下午我們到店裡拍攝,店內來了一位奶奶,阿姨看見奶奶後,立刻請他家裡的孩子到社區買了幾瓶產業的飲料來給奶奶,雖然奶奶重聽,但她仍耐心一遍又一遍地解釋:「這是給你的,記得帶回去喝。」一次又一次的叮嚀,也溫柔的重複每一句話,大概只有這樣溫暖的人才能成為40個孩子的媽媽吧......。
留了你們的喔!
阿姨做了寄養20多年來,帶過40幾個孩子,從她生活中所有細節裡不難發現,阿姨是多麼善良的人。每週四下午,是社區的烘焙課時間,到月底會邀請社區協會附近暖心會所的成員到社區一同上烘焙課。暖心會所的成員多半是有生理或是心理上障礙的孩子或成人,到社區一起上烘焙課不僅可以培養他們的能力,也可以提升他們的成就感。但社區的空間也有限,本就擁擠的烘焙課因為新成員們的加入顯得更加難以行走,從旁攝影的我都有些想逃,但阿姨至始至終都微笑對待所有人,不管在哪個環節,大家吱吱喳喳地問了多少問題,阿姨都可以很有精神跟很有耐心地回應,在忙碌的同時也不會忘記照顧會所的成員,有任何可以讓他們參與的阿姨也都會記得。當然,只是從旁拍攝的我,也會得到當天的美食,即使阿姨自己都還沒來得及喘口氣,食物就已經遞上來了。
40位孩子的媽
阿姨做了寄養20多年來,帶過40幾個孩子,從她生活中所有細節裡不難發現,阿姨是多麼善良的人。拍攝紀錄片的一天晚上,我們到阿姨家裡作客,豐盛的晚餐讓我們受寵若驚,廚房裡的阿姨房進忙出,兩個孩子的瑣事他瞭如指掌。家裡的所有地方充斥著各種孩子的用品、樓梯間的衣服、各種的零食......阿姨輕描淡許的說著:這些都是為了到來的孩子們。她的語氣溫柔而自然,彷彿這些付出都是再平凡不過的日常。可在我們眼裡,那是一份難以想像的堅持與愛心。寄養不只是提供一個住的地方,而是將一個個陌生的孩子視為家人,給予陪伴、耐心與安全感。阿姨說,孩子們雖然來來去去,但她希望每一個孩子離開時,都能帶著被愛的記憶,這樣就不會覺得自己孤單。
或許多年後,我會忘記拍攝時的細節,但我不會忘記惠珍老師。那個總是笑著、耐心傾聽、願意付出的老師、老闆娘、寄養媽媽——她讓我看見了碇內最真實的樣子,也讓我在離開之後,還能帶著那份溫度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