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臺東南迴土坂部落 - 我們做了什麼

 

蹲點16天,途中曾經歷颱風,但風雨仍未消磨我們的意志,在這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天數裡,我們究竟帶給孩子,帶給部落,帶給自己甚麼樣的體悟。

當數位來臨,別把他們只看做孩子
在蹲點正式開始前一個月,我們每週都在思考能憑我們的學經歷,教導傳授怎麼樣的知識,在與負責人多次交談,他們認為當地孩子需要的是我們在傳播領域的專業,不用成為大導演,但能夠說出自己的故事。因此我們以此脈絡下,從孩子生活娛樂出發,以短影音做切入,試圖讓孩子能夠學習當個觀看者,甚至成為創作者。

學習當個閱聽人
當我們抵達部落前幾天,尚未正式開始課程前,純粹的陪伴孩子中,我們得知他們其實平常就會觀看短影音,並且暑假期間,父母上班時,除了寫作業外,平板幾乎就交給孩子消磨時光,但我們都深知抖音等平台,並非所有的影片皆適合小朋友觀賞,甚至在與孩子閒談中,我們也意識到他們看短影音時,是充斥著多少的假訊息,因此我們決定在正式上剪輯課程前,先來學習當個閱聽人。

課程將從幾個有趣又貼近生活的議題開始,像是外星人、美人魚和蟑螂油。這些主題不僅能引起好奇心,也來自各種不同的地方,例如:Facebook貼文或甚至新聞網站。透過這些例子,會發現我們每天接觸到的資訊來源非常多樣。在深入討論每個主題之前,先問問大家對這些議題的看法,例如:「你相信有外星人嗎?」。當我們學會了如何查證資訊,我們的想法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孩子會驚訝地發現,即使是有影片為證,或是新聞網站刊登的內容,也不一定完全正確。

 

當個創作者,只需要創作就好了嗎
在製作教案的初期,我們原先選擇了 YouTube 作為主要的創作平台。然而,實際走進部落後,我們發現孩子們最常使用的是 TikTok(抖音),而且他們已經有自行拍攝並上傳影片的習慣。為了讓課程內容更能貼近他們的生活,我們決定將教案平台調整為抖音,希望能讓教學的影響力真正走進他們的日常。

透過課堂上的討論和交流,我們引導孩子們思考,身為創作者,他們的每一個行為都會產生影響。我們鼓勵他們不僅要考慮觀眾接收影片後可能產生的想法與感受,更要審慎思考題材的選擇是否恰當。這不僅是一堂關於創作的課,更是一次關於責任與同理心的學習。

 

除了教導他們,他們也教會了我們
為了讓孩子了解自己生活的土地,也讓來自外地的我們快速融入,我們設計了《生活冒險家》的教案。原旨在於引導孩子們發掘日常中的新發現。當我們看到孩子們從「代表地」帶回來的物品,包括前院花圃的小石子、雜草,以及街道牆邊的小花和破碎的塑膠片時,我們知道這次走出教室的教學體驗非常成功。這些看似微不足道卻又隨手可得的元素,正是孩子們用全新的視角觀察世界的證明。

然而,更讓我們驚喜的,是孩子們展現出的自信與熱情。當他們分享自己的族語時,眼中閃爍的光芒讓人難忘。這讓我們親身感受到了土坂部落實驗教室的成功,它賦予了孩子們強大的表達能力。透過直接的語言交流,我們不僅讓他們看到了生活環境與文化之間的深層關聯,更點燃了他們探索家鄉傳說的熱情。

那天課程結束後,一位孩子特地跑到我們的宿舍,帶著筆記本詢問學習單的細節。隔天,他再次帶著筆記本來到課堂,上面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外婆口述的土坂傳說。那一刻,我們意識到,教學從來不是單向的傳遞。我們以為自己在教導他們,但其實,他們對文化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望,以及那份純粹的分享,都深深地啟發了我們。他們不僅是我們的學生,更是我們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