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台南菁寮村 - 鄭乃蓉

班雅明說:「最古老的兩種說故事的人,一個是扎根在土地上的農民、另外是四處漂泊的水手或商人。」,因為他們都用語言傳承最寶貴的生活與生命經驗。

 

蹲點的十五天中,的確感受得出農村裡埋藏著最動人、最有力量的故事。

 

大體來說,農村的生活很平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透早三四點農人就起來耕作,即使雨天也不例外。他們把人生大半輩子的時間都用來謀生上,企求的只不過是下一代比自己得到更好的照顧。早年為了兒子,兒子長大了輪孫子,一輩子為著孩子節儉、拼命,盼求的是大地顧命著家裡,給予他們能生活的報酬。

 

這樣的日子可以說是平凡、不甚輝煌,但在我看來他們的執著甚至說是宿命吧,卻帶著神性的光輝。

 

就拿阿益阿公一家人來說吧。阿益阿公住在白沙屯,連續兩屆提供蹲點志工借住的地方,熱心的阿公今年已經七十五歲了。阿益阿公小時候患有小兒麻痺,壯年時有一次到屏東做工車禍壓壞了左手,即使跛腳獨臂,阿益阿公直到今日仍在田邊做事,耕作著三甲多的農地,可以說是全台灣最不服輸的老農!

IMG_6451.jpg

而牧師說,阿益阿嬤從小就跟在阿公身邊了,最辛苦、最堅毅的就是阿益阿嬤了!阿益阿嬤比一般老人家更健碩,體格也粗壯了些,好像身上總是擔了擔子,走路巍巍峨峨的;她不好裝扮自己,勞苦的皺紋生根似地在她的臉上也無妨,因為阿嬤笑起來親切又可愛,說起話來中氣十足,我們總能感覺到她的正面能量和開朗。

 

每天早上阿嬤總是穿著背心配短褲,抓起鋤頭就扛在肩上,像個女戰士上戰場一樣的出發耕作。丈夫跛腳獨臂,阿嬤承受的是兩倍的人生重量,她把阿公的工作攬下,也把一家子的重擔攬下,走著比別人更辛苦的路。但阿嬤從未抱怨,不識字的她有自己的一套記事法則,記得初七要灑藥、十八要施肥,阿嬤不擅言語,她總是默默地做完所有的事,留給人的總是她最好的。

 

最後一天晚上牧師載我們回借住的地方時,車一停好阿益阿嬤就從家裡出來迎接我們。一想到明天一大早阿公阿嬤就要去田裡,可能沒辦法和他們好好說再見,一下車我就跑去阿嬤身邊抱著她,用爛爛的台語說出我的感謝。愛哭的我眼淚已經在眼眶打轉了,阿嬤笑笑地拍拍我說冰箱裡她切好水果等下洗完澡可以吃,不要忘記了。阿嬤總是這樣,彷彿我們不是客人,而是家人一樣對我們很好很好。

 

這十五天裡,當我在街中小店與阿公阿嬤閒聊,在田中的道路上與農夫伯伯們談話,我才深深的體會到,知識理論有時也是虛妄的,它們往往比不過真實經驗的生活。十五天裡,與農村無關的書本遠了,我該認真閱讀的是他們褐黑的臉孔,這些容貌訴盡的是生活中的悲苦與承擔,這才是旅程的意義,臺灣最動人的故事所在。

作者小檔案

鄭乃蓉
政治大學

我是乃蓉,大學前兩年念都市計畫,專責萬丈高樓平地起,卻想在法規計畫圖裡種花植樹培土,渴望赤手赤足與土地親近。

所以應該畫都市計畫圖的我,現在轉換跑道念廣告,相信廣告就像種子會發芽,能替農人說話,能為小島保留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