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彰化溪州莿仔埤圳 產業文化協會 - 馮云萱

  在來溪州之前,網路上的資料雖然有顯示有種植為數不少的水果,像是芭樂和火龍果,但經過婉萍姐的介紹與我們沿途觀察,才發現,溪州根本就是芭樂之鄉;但是,在婉萍姐自嘲的口吻中,我才了解僅僅是因為名氣不大、名聲不響,每一箱出產的芭樂沒有一個能貼上溪州的名字,不僅如此,還要以社頭等其他地名來出貨,不然再甜、再清脆,那一顆顆翠綠色的果子都無法有業績,因為人只相信自己聽過的,來歷不明的則會很難以被接受。她一邊說著,一邊拿出切好成片的芭樂請我們吃,無奈地一聲長嘆,淡淡的哀愁直達我心底,輕易的渲染整個氛圍。每天騎往大庄路上那一個又一個的芭樂園,樹上碩大的果實、香甜的味道,翠綠得我都可以想像放入嘴裡是多麼的清脆甘甜,但這所有的美好,除了溪州人,沒有人知道這上好的芭樂是來自哪裡。

 

  熱鬧的大庄食堂,好似有個準時的鐘響似的,每逢正中午,拄著拐杖的、坐著輪椅的… …,都會準時到廟裡報到。而直到我參觀過一位種芭樂的阿伯家才知道,原來並非所有的老人家都是被子女棄養、沒有生活自理能力,原來他們並非出現在社會新聞中的那些被關懷的弱勢者;原來所謂的老人供餐,在大庄這裡是另一種社區交流與娛樂,他們相互關心相互照顧,整個村子都熟悉得像一個大家庭一樣。常常看到有人突然載著好幾籃的食物,熱情地送給食堂來做之後的午餐,有時是青菜,有時是水果,總是熱情洋溢地和裡面工作的志工阿嬤們打招呼,在那看似帶點兇的語氣之下,其實是相互關心打鬧。

 

  還記得有次一個嬌小的阿嬤,將自己的腰包藏在衣服下方,慢慢地從遠方走過來,看起來就像是肚子隆起,懷孕似的。他一踏進廚房,大家紛紛左一句又一句的問孩子幾個月了,瞬間這個大家歡鬧的畫面,不同角度的微笑和瞇起的雙眼,溫馨的氣氛讓人感到異常的溫暖,遠比炫麗的日出、亮眼的星空都還要觸動人心,濃厚的牽絆才是最讓人嚮往的。

 

  中午志工阿伯指揮著我們幫忙較年長、行動不便的老人家,盛裝飯菜。不知從何時開始,從原本只有九十九歲騎電動椅的阿公和一隻眼睛看不到的阿嬤兩個人,到後來竟然有五六個阿伯會熱情地喊著我們的名字請我們幫忙,甚至有時候還會調侃一下還不熟悉飯菜份量的我們。村長夫人悄悄告訴我們,那是他們撒嬌的一種表現,不然在我們來之前大家都是自己裝自己的。聽完突然有種驕傲感,似乎他們遞上的餐盤,裝盛著滿滿的依賴與信任。蹲點最後一周,原本一直在旁邊玩手機的小男孩,到最後也加入廚房忙碌的行列,看著他有模有樣地學著來自區公所的舞蹈老師跳著老人伸展操、認真洗著青菜,感覺所有人都真正的參與其中。此外,村裡素昧平生的早餐店阿姨,後來也曉得我們是在廟裡食堂幫忙的年輕小女孩,這些似乎都在證實我們是真心地被接納,並認可我們所做的服務,對我來說,這就算得上是一個莫大的鼓勵與證明。

作者小檔案

馮云萱
中興大學

在大學最後一次自由的假期中,想體驗別人的日常,看看別人眼中的世界,過上一段在人生不曾出現也不會出現的生活。唯有親身經歷過才叫了解,唯有在親自體驗後的收穫才是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