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台南林子內教會 志工B組 - 宋昕恬
林子內社區的老人們,由於家中的青年人口外移,大多都是獨居,過著樸實單純的務農生活,面對進入老年期後的四個喪失:身心健康、經濟獨立、與家庭社會的關係,甚至生存目標的喪失,都深深影響著他們的生活與心理狀態。
我們來到林子內的第一個禮拜,主要進行了兩次簡單的勞作與創意繪畫課程,其餘的時間都在聽故事,關於這塊土地,也關於他們這七八十年來的人生歲月。
阿公阿嬤們很熱情也很好客,或許是因為我台語非常不流利的原故,使他們覺得既新鮮又有趣,他們總是喜歡和我聊天,再待我用笨拙簡單的字詞一一回覆,在這一來一往之間,我們似乎已漸漸建立起,那如同親祖孫般既親切又奇妙的情感。
我們準備的第一堂課是立體花掛飾,第一堂課的首要目標就是幫阿公阿嬤們重建「原來我也還能動手做」的自信心!紙花的取材容易,步驟又簡單容易上手,在課堂之前我們做了許多事前準備,宿舍裡的蹲點好夥伴和昭億兩兄妹也跑來一起幫忙,折折剪剪一折騰也是一整個晚上。課程進行得很順利,我發現每一位阿公阿嬤都非常專注於自己的小花上,邊聽著我用破爛至極的台語講解,邊一步一步跟著動手做,看著他們將花瓣一瓣接著一瓣小心翼翼的黏合起來,暖色系的繡球花朵便緩緩有了雛形,我心中的感動也隨之不斷增加著,反覆堆疊著。
其中,玩得最開心的就屬玉蘭阿嬤,玉蘭阿嬤是路過被我們拉進來一起玩耍的同學。個性開朗大方,又滿臉笑容的玉蘭阿嬤並不是基督徒,但他與教會裡的老人們相處卻極為融洽,彷彿在他們之間,信仰上的差距與隔閡,從來就不曾存在過。
天氣晴朗的那天早晨,大家重新拾獲了遺忘已久的手作之趣。
接下來的那堂課,有個可愛的名字,叫做「星星義大利麵」,是不是光聽就覺得頗有趣呢!這堂課主要是利用彩色筆與蠟筆等固態的材料,這些材料不需要加水,所以操控起來非常方便容易,能夠讓老人有控制感及成就感,即使是剛接觸的老人也比較不會懼怕使用這些材料。在空白的紙上隨意點畫後再將點與點之間串連起來,連成所想像到的圖形。
課程一開始,阿公阿嬤們似乎對於拿起畫筆這件事有些緊張,總是說:「這些東西,我們老人啊~哪會畫啦!」對於畫畫這件事感到既陌生又沒有自信,不過當你給他一點鼓舞、一個讚美,或只是一個簡單的小示範,他們就能有很大的進步。
秀鶯阿嬤馬上就描繪出一隻可愛的巨大兔子;描繪能力極佳的丁財伯還能畫出一頭牛和一個正在犁田的人呢,這麼生動活潑的畫面,正是高齡七八十歲並且一直說自己不行的老人家,所畫出來的。
透過繪畫,似乎也反映了人們的心理狀態與人格特質。
真鯉阿嬤因中風後長年行動不便,必須仰賴輪椅代步所以很少出門,頂多就只是一個人在教會外的大樹下坐著乘涼,並不常見著他與人說話聊天的情景。課堂上他是最安靜也最專注的一位了,阿嬤在圖紙上畫了一個小小的人在爬樹,大樹很高,卻呈現向右斜斜的傾倒的姿態,彷彿映照出阿嬤生理上的病痛及內心的不安。
而個性嚴謹的清池長老,經過我們費了好大一番唇舌的鼓勵後,他才畫出了一顆線條乾淨又工整的蘋果。
他們豐富的想像力真讓我感到很驚喜,每個人都畫得很棒。看著他們專注的視線,眼角的魚尾紋拉得又深又長。雙手因為老化的關係穩定性不足,所以手裡握著的彩色筆抖啊抖的,卻非常認真一筆一畫慢慢連著線條。
透過繪畫與讚美的過程,希望幫助他們專注於現在仍然保有的能力上,而不只是喪失的功能,這一刻,我感受到內心無比的滿足。
藝術是非常多元的,它將潛意識轉換為視覺可見的成品,提供了不具威脅性的表達方式,可以表達那些他們無法用言語所敘述的感覺。行前的那段日子裡,我一直不斷思考著在我所學的專業領域中,能夠給予他們什麼,才是他們需要並且想要的。直到我真正來到林子內後,用心的與他們生活在一起,才發現其實他們真正需要的只是一份真心相伴的溫暖以及理解。
作者小檔案
哈哈哈大家好!我叫做宋昕恬,台灣藝術大學進學士工藝設計系二年級。
喜歡畫畫喜歡動手做東西,更喜歡看大家因為畫畫而變得快樂。
神經很大條,做事很龜毛,。
從國小開始就有慢吞吞小姐的封號。
一直都覺得自己滿有長輩緣的。
跟小孩子相處起來沒什麼威嚴所以常常被爬到頭上來欺負。
還有,永遠都走不起來孫偉凌的美少女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