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野桐工坊 - 呂家瑜

還記得第一天要到野桐工坊的路上,放眼望去山頭上一點一點的白,以為是樹上的花開了整座山。幾天後和芮羚騎著機車往更高的山上取景,才發現原來那些白點,是一個一個的紙袋。隨後遇見了正在包裹柿子的農人們,和他們聊天的過程給了我許多的感觸。

 

頂著大太陽工作的阿姨、伯伯們靈巧的攀上三腳梯,在傾斜的坡道上一顆顆包裹著尚未成熟的柿子。阿姨說果園不是他們的,他們是從別的部落來到象鼻工作,趁著夏日柿子尚未成熟的季節,一個袋子七角元慢慢的累積。看著山上一大片的白點,阿姨說他們書讀得不多沒辦法找到更好的工作,這個夏季是他們賺取微薄的薪水貼補家用的時機。

 

和阿姨聊天的過程中,總是看她笑得很靦腆,生活的重量在她的身上或許跟著時間漸漸的釋然。阿姨說她的孩子已經完成了學業在都市裡工作,而她來這邊工作希望能幫忙貼補一些家用。那一刻我看到的是一個母親滿足的笑容,努力拉拔孩子們走過一個又一個階段,那捲起袖子默默付出的身影非常的美麗。

DSCF0742.JPG

和朵幼婆婆的相遇也是這十五天美好的插曲。婆婆是種植四季豆的農人,已屆七十的她,還是每日的耕作沒有間斷。我們問她會不會很累,她說身體健康還能做就要一直做下去,因為閒下來渾身就不對勁。看著婆婆的眼睛有一種知足的樂天,生命走到了老年追求的,是不是就是一種心靈上的滿足和依然能自由行動的身體呢?在婆婆身上我有這樣強烈的感覺。

 

在象鼻社區我們很幸運地和許多人相遇,射箭場的大哥們、中興大學的志工們、三個可愛好動的工坊小蘿蔔頭還有工坊裡的同仁。想起作家吳俞萱寫的一段文字:「遇見他們,像在進行一場疏離卻又極端親密的識清自我的過程,思索他們讓我能夠思索自己的暗影,學著接納自己的自然,適應著自己與世界的間距,不去瓦解,也不去彌合。如實接受。」那日和尤瑪聊了許多,老師觀察了我和芮羚的個性而給了我們的話,讓我不停思考著關於自己與外界的連結。很幸運的能夠在所有迷迷糊糊過日子的時刻感覺到可以有所改變。

好正面的同學們.jpg

這幾日從尤瑪和昱心老師身上看到許多,對於文化傳承的使命感,他們總說沒有想的太多。因為覺得重要而捲起袖子去實踐並用力地開闢一條新的道路,那樣的確信是美麗的。突然感覺每個人的人生或許都是一本書,當我們幸運地翻閱了它們便從中得到養分和力量。

 

依然感覺頃刻我仍舊是原來的自己,但放掉自我讓他人走向我的時候,我的世界就變大了。不用既定的成見去捍衛和武裝自我,把他人放進我的生命的一瞬,這時我也變得更加的完整,這十五天和大家的交流,心底有這樣的感受。還好在活著的每一天我們都有機會成為更好的人。

作者小檔案

呂家瑜
雲林科技大學

我是來自雲林科技大學的呂家瑜,平常喜歡畫插畫和做手工藝。過於內向的個性,常常會像一根木頭一樣杵在原地。持續在設計的學習階段找尋著自己的方向,也期待能更加正視與生俱來的個性、接受更多的感動和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