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屏東新來義部落 - 林季柔

 2017年的暑假,第一次接觸原住民部落,走進屏東縣新來義,放眼望去我失去了方向感,每間房子都長得一樣,只差面向不同罷了,讓我更加混亂。這是一個災後重建的社區,簡單來說就是防災避難可以來居住的房子,真正讓他們愛戀的「家」,我知道不在這。每每提及山上的生活總是讓他們嘴角掛在耳朵上,那些關於溪水的嬉戲,打獵與祭典的趣事,還有每晚從東部落傳進西部落徹夜未眠的卡拉OK歌唱,擾人卻是最熟悉親密的生活常態,掩不住的笑意是被山林環抱的歸屬感,感受得到他們非常熱愛自己的家園。還記得產銷館的恰吉姐曾說,大多的族人只要一有空閒就會回山上部落看看,除了因為家裡有些長輩堅持守候山林,更是希望自己別忘了自己從哪裡來,自己是誰。她說:「還記得有一次住在山上的孩子生氣的對我說,『你們都拋棄我們離開了。』,我很激動地說一切是逼不得已,一個村莊分隔兩地誰也不願意,約兩百戶的房子被土石沖刷的一點不剩,只好妥協,但對來義的愛是絕對沒有變!」是怎樣的民族認同才有這樣的愛與向心力,其實我很羨慕,那種團結的力量,好像只要大家聚在一起就沒什麼好怕。

 

    意識到原住民文化正快速流失的人很多,真正起身進行文化保存復興的人卻少,加上現在部落分隔兩地,執行上甚是艱難;幸好,在這17天我們沒有錯過一群正在默默維護來義的年輕人。某天,在一個聚集了青壯年的院子裡,他們拿著刷子塗抹著珍珠板,又拿著切割器鋸著珍珠板,一下使用畫筆,一下拿著量尺。好奇的我們上前幫忙,他們是來義的青年,與屏東科技大學的研究計畫合作,正在手工製作3D立體模型,其中一組是莫拉克風災之前的地形等高線變化模型,另外一組則是現在的山況,兩組模型鋪上石子與青綠的山林後,風災前後河道加寬的情形嚴重程度映入眼簾,曾經可以游泳的清澈河道堆滿了土石,蓋滿房子的土地一夕之間被掩埋,他們希望透過實際行動讓長老們看到青壯年的用心維護。

 

    除了模型紀錄地理變化,長老們的狩獵與山地生存技巧、農耕與觀天的技能保存議題漸漸受到重視,如今漢化的世代會講族語的人越來越少,青年們甚至帶動社區孩子舉辦古調班,吟唱古謠學習族語,同時邀請長老教導,說說那些古老的傳說故事。我很印象深刻當時在練唱古謠,劉vuvu分享了關於雙胞胎象徵厄運,年紀較小的要被殺掉的這個古老習俗。青年們不只協助傳播族人傳說故事,還積極參與各部落祭典,而我也黏得緊緊的,練舞練唱跑活動一個不錯過。還記得有一次我跟著他們一路到了山裡的大后部落,部落人數非常少,連穿著族服的人都少,到大后助興的我們激昂地唱、高亢的唱、用力地不斷跳啊跳,大後村居民們的感動流露在眼角,活動結束只囑咐了在地接班人:「什麼時候也換你幫我記錄這些故事、歌謠,再不快點就來不及了」。

 

    在新來義的我們自由自在地騎著腳踏車,不用怕汽機車壅塞,也沒有台北的悶熱,隨意的跑跳跌倒了就靠自己站起來;也許永遠無法掩蓋風災帶來的傷痛,當傷口癒合結痂成疤時必定更加茁壯。山靈的淚是怕被變遷的時代遺忘,這些令人羨慕的家園意識與族人情感,沒有一項不是用血淚在守護,獨特程度值得時時刻刻拿來驕傲,在文化面前我們謙卑誠摯,讚嘆一切前人走過的路。

作者小檔案

林季柔
台北大學

我是林季柔,今年21歲,目前就讀北大社工系,個性爽朗直率,有點人來瘋,喜歡充滿正向能量的事,探索事物,希望可以成為一 個溫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