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心找西貢/第一屆「蹲點‧台灣‧心南向:越南」 - 何子斌

千萍家

-揉一揉捏一捏才好吃的牛奶果

初次來到千萍阿姨家時,阿姨非常的親民又搞笑,她的談話中隨時會爆出很多好笑的梗,同時她非常好客,一來到她家馬上搬出好吃的水果和食物,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非牛奶果莫屬。她拿出來的時候馬上示範“正統”的吃法,她邊捏牛奶果邊逗趣說:「這個像胸部一樣要捏一捏那個奶汁才會多才會跑出來」在一旁身為男生的我感覺阿姨大喇喇的個性很好玩,但我又不免俗的微微笑表示害羞。不過這確實是傳統上越南人在吃牛奶果會有的表現,水果的外型和裡面的果肉口感正是這個水果稱之為牛奶果的原因。

 

-男生跳七下女生跳九下?

從前吃鴨仔蛋時只有聽過它的吃法,還有它的營養對男女的生育非常有助益,但吃完牛奶果搞笑的阿姨又讓我吸收新知了。吃完牛奶果我們又吃了鴨仔蛋,阿姨吃完一顆馬上就說這個吃完的蛋殼可以丟在地上,然後女生前後跳九下男生七下就能去除霉運,雖然經過自己的求證應僅是地方風俗而已,但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說法覺得挺新鮮。

 

-錯過一次拍攝機會

第二天剛好千萍的親戚有喜事,我們打算去拜訪一下並順便拍攝。到現場時有長輩迎接我們進去,客廳也擺好豐盛的食物,聊天聲也此起彼落。當我在拍攝客廳時一個阿婆好奇的問我們是來幫忙拍照的嗎?我點點頭後她就說:「真是可惜,要是你們早點來就好了,剛才最熱鬧的時候沒有拍下來」原本我覺得要是一個陌生人對我拿著攝影機應該多少有些戒心,但這個阿婆卻相反的一點也不怕生,讓我覺得唉呀!要是早點到幫她多錄一些熱鬧的畫面送給她那該多好。

 

-一切都是緣分讓彼此認識

我和千萍及虹香認識不到半年,這趟去越南行程才發現彼此的親友都有一些連結

。我們還待在千萍阿姨家的某個晚上,因為我媽媽金紅剛好也認識住在那附近,曾經也嫁去台灣的一個阿姨,她們兩個約好要吃飯,所有組員和千萍的阿姨也都來到她們家。在邊吃飯的時候大伙邊聊天,結果虹香問請我們吃飯的阿姨說:「阿姨妳在台灣是不是有個姪子叫……」那個阿姨聽到也覺得驚訝,原來虹香口中阿姨的姪子是虹香久未聯絡的同學,然後千萍的阿姨又和這位阿姨都因曾嫁到台灣又都帶著獨生子女回越南生活,所以她們聊得非常久,現在她們也成為好朋友。

-口誤鬧笑話

事情的場景同樣在上一段所講的阿姨家,這次故事主角是我弟弟和阿姨的女兒,阿姨女兒國小一年級,弟弟五年級,當時我的組員和弟弟妹妹正在臥室裡玩,虹香為了教弟弟越語並和妹妹對話,她就教弟弟怎麼問妹妹年紀「Em năm nay bao nhiêu tuổi?」但是弟弟一個口誤講成妹妹你多少錢「Em bao nhiêu tiền」妹妹聽到馬上爆走追打弟弟還拿出自己的私房錢說她錢很多,當場大家都笑翻了。

 

-和高中的語言交流

某個拍攝千萍表妹的下午,我們約表妹和她的死黨們在一處路邊飲料店聊天。本來我只是在一旁攝影,主導談話的是千萍及虹香,但我一結束拍攝沒想到表妹突然講到在座其中一個男生是bê đê(娘砲),接著那個男生似乎很急著證明自己不是表妹口中所說的bê đê,然後他就問我không phải bê đê(不是娘砲)中文怎麼講而我也教了他,可能大家覺得他講不是娘砲時挺有喜感的所以竊笑了許久。

 

虹香家

-虹香外婆上鏡頭

某個早晨我們要陪虹香外婆上市場買菜,當時我也是負責攝影其中之一,我想說主角不是我因此只隨便穿著一件無袖內衣套上牛仔外套配上運動短褲和涼鞋,結果還在家裡時外婆把我從頭到尾看了一看覺得不行,叫我馬上去換掉。我還記得那個早晨虹香外婆還帶了平常不會戴的項鍊,看來外婆非常重視自己要上鏡頭和帶我們上市場買菜這件事。

 

子斌家

-祭拜無名氏

每次回外公家路上必定會看到一座歷史斷橋,從前我不知道那座橋為何而斷,但自從我開始認識越語字後,我就上網搜尋它的歷史,雖然網路上史料不多,但我對它有了一些基礎的認識,這趟到了越南我也把它排進我想拍攝的地點,而載我們前往的司機,也告訴我們一些他所知道關於這座橋的歷史。在到達目的地時,我們看到一對男女在上面祭拜,一開始我們以為他們是祭拜自己的祖先,我們過去採訪他們後才知道他們沒有祭拜特定對象,他們想幫忙超度那些曾在這座橋被砍頭的亡魂以便替自己積一些陰德。

 

2/4在胡志明市的分享會當天

-在一座華人廟宇裡逛逛

在開會之前,媽媽、弟弟和我在附近晃晃,走著走著我們進到一座華人的廟宇裡頭,發現有個婦人在賣麻雀,而且小小的籠子裡我想應該塞了上百隻麻雀。一開始我不懂賣麻雀的目的是要幹嘛,也覺得這樣挺不人道,一問才知道這是給想要積陰德的人買來放飛麻雀讓牠們自由的,賺這種錢財的婦人不知道她的心裡會不會過意不去呢?

 

 

 

作者小檔案

何子斌
台灣大學

我是就讀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一年級的何子斌,也是這次蹲點越南第三組的組長。平常喜好是透過網路接觸越南綜藝圈及節目,在台灣我也會參加一些辦給新住民二代的營隊或活動,期許自己未來會是跨國交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