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苗栗野桐工坊 - 詹雅晴

「你們的篳路藍縷,是我們顛沛流離的開始」-莫那能

        在部落,我們遇到了一群為了泰雅文化努力的人們,他們來自不同年齡、不同身分甚至是不同族群,他們進行的工作也不盡相同,但相同的是大家都在這片土地努力地重拾泰雅北勢群的文化傳承給後代並分享給更多的人知道。


重拾消失的傳統-尋根之路

  • 野桐工坊的創辦人尤瑪‧達陸老師,在年輕時辭去公務員的工作回到了部落,致力推動泰雅傳統文化的復甦。從文獻查找、田野調查開始將消失的苧麻找回,並設定50年的長期計畫以十年為一階段,一步一步將文化及傳統找回並展現在世人面前。

Yuma老師與冬梅(貓咪)                      工坊展覽作品:歷史的逆流                          展覽作品簡介

 

  • 在工坊相遇的暑期工讀生兩位都是泰雅族,一位是來自當地雪山坑部落的Sayun,另一位來自宜蘭南澳部落的Yulung。身為年齡相近的大學生,在與他們的談話中,總能感受到泰雅的部落青年對於族群濃厚的認同感,以及想找回文化的迫切感。

Sayun                                    兩人一起進行弗耐大哥的田調                                     Yulung

 

  • 深耕德瑪汶協會(部落廚房),主要負責人是漢人,成員除了當地的泰雅族,也有來自各個原住民族(舉凡阿美族、噶瑪蘭族)。由不同族群融合在一起的協會,坐落於台中和平區的達觀部落,不定時舉辦各項活動持續為著泰雅文化傳承貢獻心力。

 

部落廚房(深耕德瑪汶協會)                                            協會成員向我們介紹協會運行


現代與傳統的衝突-時代巨輪

  • 蹲點期間,我們的宿舍位於台中市的達觀部落,而工坊位於苗栗縣的象鼻部落。兩個泰雅部落看似分屬於兩個不同行政區,但其實在泰雅傳統的劃分上,是以溪流流域劃分不同族群,所以同處於大安溪流域的兩個部落同屬於泰雅北勢族群,從這件事也了解到不同當權者對於原住民造成的影響。

工坊位於苗栗泰安鄉象鼻部落

 

  • 參加祖靈祭的過程中,我們訪問了許多族人關於傳統祭典與現代祭典的差異,可以發現不論是因為日治時期當權者為了鞏固的地位,強烈禁止祭典帶來的一切交流;或者是傳教士進入部落帶來的宗教使得祖靈祭的祭拜儀式有了改變。無論如何都能看到傳統與現代因為歷史洪流造成的衝突巨變。

祖靈祭由於宗教關係祭品改由花獻給祖靈


現代與傳統的交融-與時俱進

  • 祖靈祭,是泰雅族最重要的歲時祭儀,傳統舉辦的時間通常會是各個部落的豐收季節,隨著海拔上升,同一條流域部落的祖靈祭會在不同時間舉辦。我們這次參與的大安部落祖靈祭則是舉辦在8月的第二個禮拜六,族人跟我們提到,近年來祖靈祭的時間更改過很多次,目前的結果選擇舉辦在假日是為了能讓更多在外地工作的遊子能夠回到部落一起共襄盛舉,族人也認為祖靈們也會期望看到更多子孫回來,能體諒這個與時俱進下的更改。

現今的族人攜家帶眷參與祖靈祭

 

  • 苧麻,在作物分類上分為纖維料作物,對於泰雅族來說是重要的織布材料。但是辛苦種植卻僅取韌皮部作為纖維材料,以經濟面來看遠遠比不上人造纖維、進口棉花能帶來的龐大效益。因此Yuma老師特地去學習如何將苧麻做全株的利用,甚至目前在工坊成為了一個循環系統,除了保護環境之餘,也帶動工坊的農業發展,為苧麻開創更多面向。

工坊青龍果噴光合菌管理


        在社區蹲點的17天,我們沒有一天停止觀察。部落優美的環境、熱情的人情味,以及對於文化傳承的重視。這些都成為了我們與地方所產生的連結,體驗的美好在於當下的感受及事後的感想,我們與社區的蹲點故事在此也告一段落了。也許歷史的洪流在未來不知道會將我們推向何處,但寫下的這篇在地故事,我想除了以文字的方式留下,更多屬於我們、屬於社區的故事正未完待續的持續進行中...

 

作者小檔案

詹雅晴
中興大學

來自文化多元的中壢。嚮往美食與自給自足的農村生活,享受旅行的自由無拘也喜歡嘗試新事物,但一回到家就不想出門,是個充滿矛盾與自我糾結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