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屏東 善導書院 - 謝安琪

在高樹,少子化高齡化成為具象化的事實

「以前來書院的小朋友有二三十個,現在越來越少」某位學生的媽媽這樣跟我們說道。

除此之外,我從來沒有想過學校倒閉這件事情就會發生在我身邊。來到高樹的第一天,經過了某間國小,小卿老師說這間是舊寮國小,因為好多年全校人數都未滿50人,已經廢校了,學生之後會被分散到新豐國小。後來再與某位媽媽聊天的時候,也得知其中似乎存在些許爭議。舊寮國小的位置十分良好,鄰近附近幾個村莊的交通便利區,並且校內師資皆為正式約聘,但留下來的新豐國小地理位置不僅偏僻,且人數僅有22人,校內師資大多非正式約聘,引起了許多家長的不滿。其中牽扯的政治和利益關係我並不知曉,但唯一清楚的是少子化給偏鄉帶來的影響遠比想像中的還要嚴重。

 

關懷據點是我蹲點後才發現的新名詞,以往在台北似乎沒有那麼常見(可能是我沒觀察到)。但在高樹,幾乎以「里」為單位,譬如司馬、舊寮、建興皆有著各自的社區關懷據點,書院所服務的據點在新豐。據點的服務對象為社區的長輩們,可想而知高樹當地的高齡化程度。高中地理課本寫的「年輕人口外流」是真正的現象,不管是在路邊扛著農具的,還是在地裡忙著耕種的,幾乎都是年紀較大的長輩們,很少見年輕的人在田地裡。來據點的長輩們偶爾也會穿著下田的膠鞋來活動。隨著高齡化相隨而來的就是健康照顧,而書院就在一直在默默做這些服務。院長媽媽說,他們要把50個便當(的經費)變成100個便當,送餐與確認獨居長輩的健康狀康成為書院老師們的日常,風雨無阻的日常。

 

高樹是一個「四不像」的地方

「我們這裡,你說是客家(聚集區)也只有一半,你說是閩南也不完全是閩南(聚集區),原住民也有一點,新住民也有一點。」院長媽媽這樣子形容道。

在這裡十幾天的觀察,我發現確實如此,連書院的小朋友們也都各來自不同的族群。路邊的雜貨店,可以在貨架的一角找到東南亞的食品和調料。每每經過路邊的田地,總是可以看見一些外籍移工在辛苦耕耘勞作。不禁想起某天騎車經過某個廢棄的水泥建築,無意間瞥到用紅色油漆噴上去的「買越南新娘」,儘管油漆顏色已經黯淡到快被忘記,提醒我是許久以前的事情。在與戴伊(化名)媽媽聊天時,聽聞到許多外籍移工寧願逃逸自己創業種地,他們都很能吃苦,一年自己來耕種的收入比打工來的多得多,但若遇到生病或是其他需要身分證明的情況,只能私下看密醫或是另尋他法。認識的來自青葉部落的原住民朋友說,他們如果找漢人當另一半帶回部落會被嘲笑,因為會被覺得是「混血」,所以有的時候跟漢人談戀愛都要偷偷的。

隱姓埋名的蔬果俠

有一次在高雄搭計程車,遇到的司機剛好是高樹人,他說高樹除了榴蓮,其他什麼水果都有。高樹是河川衝擊而成的肥沃平原,因此有著得天獨厚的蔬果栽培氣候。記得剛來書院的時候,我總是會問小朋友們家裡有沒有種水果,因為我真的很想嚐嚐水果直接摘取下來的味道。不出意外的,大部分小朋友的回答都是肯定的,有的家裏種蜜棗,有的家裏種火龍果、芋頭。在蹲點期間,有幸參加了一次書院和農會合作的食農教育,才得知原來高樹的芋頭是全台灣第二產區,隔壁芋頭之鄉甲仙大部分的芋頭也都是在高樹種植的。

致,書院

就是在這樣一個「四不像」的地方,出現了院長媽媽和善導書院。從少子化到高齡化,從關心弱勢家庭到高齡長輩,從發展食農教育到打造在地蔬果品牌知名度,上述講到的看起來艱深又難解決的社會議題,院長媽媽都有看到、觀察到,並且想辦法去解決問題,這是我十分敬佩的地方。在與在地居民聊天的過程中,長輩們親切的都稱呼院長為「文靜」,小朋友們都喚她「媽媽」。蹲點前我們查詢書院的資料,在網頁上的文靜院長仍舊一頭烏髮綁著馬尾,然而蹲點期間初見院長,她的鬢角早已花白。她們身穿深紫色的制服,默默地守護著新豐。有這樣一個人願意站起來,願意帶領更多人為在地做出服務與貢獻,我想這是我在蹲點期間所感受到的最美好的在地故事。

 

作者小檔案

謝安琪
國立政治大學

一位來自蘇州的ESFJ女子,喜歡旅遊,喜歡看兒童繪本尋找天馬行空的想像和靈感。夢想是成為一名很哇賽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