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臺東南迴健康促進關懷服務協會 - 葉依璇

 

「下次妳跟別人介紹妳自己,可以說:我叫葉依璇,我的族語名是 MuaKai。」

 

那是我踏入加津林部落第一天,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

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我只是一遍遍在心裡默念。雖然不完全明白它的字面意思,卻深刻感受到那是一份接納——邀請一個初來乍到的我,以族語名字去與這片土地、這些人產生連結。

 

中午時,帶頭禱告的 vuvu 跟我們說,有特別為我們禱告。

 

如此熱情可愛的人們啊,明明才第一次見面,他們的笑聲和禱告卻像午後的陽光一樣,溫柔而明亮,輕輕地融化了我初到時的拘謹。

從那天起,MuaKai 成了我的新名字。一個新的身分,一個新的開始,串聯了我特別的20歲夏天。

 

|一個承諾| 

「妳們待個一年再走啦!」

「妳們明年再回來。」

 

這是在7/22,一位vuvu 在得知我們要先返回,等有空再回來完成服務時,對我們說的話。 

當下我只有微笑,卻沒有立刻回答。那一瞬間,我感受到一種拉扯,多麼想要爽快地說「一定」啊,但習慣索然。

從以往的服務經驗中,我早已養成不隨意給承諾的習慣,因為知道一個小小的約定,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會被記得很久,而失約的傷害更深。

即使明白對方或許只是開玩笑,我仍然選擇沉默,轉移話題。

然而,心裡的悸動仍在。這次的蹲點,讓我更加明白,有些情感不需要語言就能傳遞,瞬間的對望與笑聲,本身也是一種無聲的應答:會一直把這份惦記留存在心中,也會一直記得這個特別的夏天。

希望我們能留下、再次回來的心態,或許不只是單純因為短暫的相聚帶來新鮮,更因為在部落裡,真正留下的,更多的是年長的長輩與年幼的孩子,年輕的身影真的太少太少。

「待個一年再走」突然理解了這句話的重量。

對他們來說,我們的到來,彷彿短暫卻鮮亮的色彩,或許他們想要我們「留下」的原因——不只是希望我們再次出現,更是希望這個部落能被更多年輕人看見、記得,甚至願意一再靠近。

 

|家——在地老化的樣子|

這趟蹲點中,另一個深刻的體會是「家」的形狀。

在部落裡,許多年輕人外出工作,留下長輩獨守家園;文健站和照服員成了日常的重要支柱。跟著照服員走訪時,我看見部落裡的老化與獨居,也看見彼此照應的溫度。

我開始重新思考「家」的定義。
對我而言,家不只是居所,而在這裡,家或許更是一種與土地、與文化、與記憶深刻的連結。留下的長輩並不是因為沒有選擇,而是選擇自己最愛的家。

我們曾問過照服員與 vuvu 們,為什麼會選擇繼續留在加津林呢?

得到的回答大多是——因為習慣。

都市固然便利,卻彷彿把小鳥關進牢籠,限制了自由。

而「在地老化」是一種穩定而堅韌的生活態度及選擇。

 

|時間再慢一點吧|

回頭翻看蹲點日記,才發現自己一再寫著同一句話:希望時間能再慢一點。

因為有太多故事、太多細節,等著我去看見、去理解。

新的名字、vuvu 的笑聲、不同的文化,以及那些溫暖和熱情的人們,全都成了我心裡的風景。離開並不代表結束,真正的連結已悄悄生根。

在離開之前,與夥伴在文健站前拍照,像是給自己留一個憑證,提醒這段日子真真切切地存在。

作者小檔案

葉依璇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新年新希望,是做喜歡的事。
於是,二十歲的盛夏,跨越450公里,走進陌生的部落,只願能聆聽自己與他人內心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