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彰化路上基督長老教會 - 林昱彤

「停!路上有什麼好停一下的?」:路上的在地故事
「路上厝在哪裡?」「路上有什麼好待的?」這是我在報名蹲點之前最常聽到的問題,尤其我住在離路上開車十分鐘就到的二林鎮,有許多朋友都來自路上,聽到「在地人」這麼說,無疑是「傷害性不高,侮辱性極強」的展現。
確實,它是一個在地圖上幾乎找不到存在感的小地方,沒有觀光景點,沒有熱鬧商圈。但這裡卻有全台灣重要的鮮奶、雞蛋來源,不只經濟價值極高,也有深刻的人情故事。蹲點十五天,我所遇見的人與事,讓我明白「小地方」並不渺小。
一、課輔班的孩子們
每天一點半,孩子們陸續回到教會課輔班。他們來自低收、單親、隔代教養家庭。有人一邊吃著課後的點心,一邊偷偷跟我抱怨學校很無聊;有人拉著我的衣袖,要我陪他聽音樂、玩積木。紀老師總是忙著維持秩序、檢查功課、準備餐點。對這些孩子來說,課輔班不只是學習的地方,更發揮著「家」的功能。
我記得那天,他們毫無保留的和我打水仗,也記得他們踴躍的舉手分享想法,還有他們從嘟著嘴生悶氣到有點拉不下臉的苦笑出來,這一切都這麼鮮活動人,我早已深深愛上他們。
「你明年一定要記得把我們寫給自己的信給我們喔!」他們這樣堅定的叮嚀我,於是成為了我心中最堅定的力量,提醒我要把更多資源和力量帶回來。
二、地方人物的日常
在芳苑的日子是靠人情堆疊起來的。每週四早上,賣魚哥總是笑嘻嘻地跟鄰居打招呼,一邊切魚一邊聊著潮間帶的消息。午後,紀老師又一次親手端上點心給孩子們,帶點無奈又貼心的叮嚀著一些生活事項。還有一次,阿公看著我們紀錄路上風景,對我們直道歉:「歹勢啦!這裡是歹所在啦,什麼都沒有,讓你們大學生跑來受苦。」因為在我眼裡,這裡不是「歹所在」,這裡什麼都沒有,但也什麼都有了。
三、信仰與文化的交織
路上厝的信仰生活十分有趣。一方面,教會是孩子們放學後的避風港,牧師與老師用溫柔守護著這群孩子;另一方面,村子裡的廟宇香火鼎盛,五府千歲的信仰深深植根於人心。這兩種看似衝突的信仰卻在這裡和諧共存,成了地方文化的獨特景象。
在我們蹲點的期間,我們參加了韓國水源教會的交流聚會,看見當地信徒與外國來賓一同歌唱祈禱,心中油然而生一股感動。
宗教,不只是形式,而是一種生活方式,讓人感覺被支持、被理解。宗教讓人安定,因為人們都「相信」著什麼事情,這個地方才萌生出最堅定、最虔誠的景象。
四、海牛的故事
在蹲點期間,我們也特別造訪了芳苑王功的海牛學校。跟隨導覽,我們搭上海牛車,慢慢走進潮間帶。眼前是無邊無際的蚵田,遠方卻能看見六輕工業區的巨大煙囪。這樣的對比,讓我久久無法忘懷。海牛學校的負責人水哥向我們分享創業的艱辛:如何從沒落的傳統,發展成結合教育與觀光的特色產業。那是一種既扎根地方,又走向未來的智慧。
當我們腳踩泥沙、手撿蚵殼時,我們不只是觀光客,而是這片土地的一部分。這樣的體驗,比任何課堂都更生動。
蹲點十五天,我看見了路上厝最真實的模樣。孩子們的笑聲、老師的堅持、阿公的歉意、廟宇的香火、海牛的步伐,這些畫面交織成一幅立體的地方圖景。
或許在外人眼裡,這裡依舊「普通」甚至「落後」,但對我來說,它蘊含著深刻的人情與文化,這是我的家。
作者小檔案

來自彰化,家住在離路上五公里遠的二林。一半外向、一半內向,一半理性、一半感性,兼具金牛座的固執務實和天秤座的善解人意。一路上都忙忙碌碌,這個暑假想在路上停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