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屏東 新來義部落 - 黃榆庭
靈媒是一個責任還是工作?
蹲點的第一天,我們便到屏煙1936文化基地看了我們兩個都很有興趣的《靈媒與他們的產地》文化特展。
展覽裡的每一張照片、每一段口述,都讓我們對「靈媒」這個角色充滿好奇——那份看似神秘的召喚,究竟是出於責任、使命,還是生活的延續?
直到蹲點的尾聲,我們才在一次意外的機緣裡,見證了傳統「文手」的儀式,也第一次親眼看見來義村的靈媒本人。
那一刻,展覽牆上的照片與眼前的人重疊,我們才意識到自己正置身於文化的現場。
#你是怎麼成為靈媒的
猶記得在特展裡,每位靈媒成為靈媒的理由都不盡相同。
而鐘碧雲 vuvu 的回答也同樣帶著命定的色彩:
「我媽媽也是靈媒,在她中風還沒那麼嚴重的時候,就轉給我。」
「不接受的話,我們家人會出問題,所以我只好開始當靈媒。」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就願意當靈媒內。」
每位靈媒都要有接班人,通常由家族裡有血緣關係的人繼承。
而當了靈媒之後,就不能上教會,取而代之要遵守 palisi(傳統規範),守護族人與祖靈的聯繫。
#怎麼學習成為靈媒
「沒有什麼遇到困難,就是我一開始不想當靈媒」
「靈媒沒有多少收入,去外面工作比較有賺錢」
她說這話時語氣平靜,甚至帶著一點笑意。但對我們這兩個外地來的小毛頭而言,那句話卻揭示成為靈媒像是一種重量——一種在「責任」與「生活」之間的拿捏。
訪談結束後,鐘碧雲 vuvu 請我們喝她親手釀的小米酒,笑著說自己已經接受過好幾次採訪了呢!
她的語氣裡沒有一絲矯飾,反而透出一種屬於部落女性的堅韌與自信。
成為靈媒,
它更像是一種與祖靈的契約,
一種由愛、信念與血脈共同釀成的存在。
(這是當時也在文手現場的另一位靈媒)
#關於我們的想像
「你覺得,靈媒真的是快樂的嗎?」
「祖靈,對他們來說應該是一種心靈的安定吧。」
「但如果成為靈媒的過程,是要先讓身邊的人經歷不幸,那這樣的安定,不也會帶來一點不安嗎?」
「如果祖靈能讓他們知道,成為靈媒是一件好的事就好了。」
「可如果今天祂沒有威脅你,你還會願意嗎?」
「如果祂今天跟你說,你是特別的,你可能就會想接受吧。」
我想,就連他們年輕的一輩也還在摸索與好奇。
有人選擇回來當靈媒,是想確認祖靈是否真的存在;也有人,是為了延續文化與記憶。
#理解「被嵌入」的意義
對外地來的我們,「信仰」通常是一種選擇——我可以信、也可以不信。
但對他們而言,這種信仰是「血液裡的延續」。
因此當你說「我一出生就被決定要擁有這個信仰」時,他們可能會覺得這不是被限制,而是一種「被保護」。
因為那代表你與祖靈、與土地、與歷史有著不會被切斷的聯繫。
然而,被決定的信仰並不代表心裡沒有掙扎,特別是對那些同時接觸其他宗教又繼承傳統文化的人,於是信仰成了一種學習。
作者小檔案

常常被朋友說是個樂天的人,喜歡跨出舒適圈去嘗試新事物,也喜歡認識新朋友,想活得坦率(帥氣)一點! 長大後越來越喜歡用文字紀錄下日常,尤其是那些溫馨可愛、於我而言意義重大的時刻。因為記憶體不足所以好一陣子沒拍vlog了,目前在重新摸索怎麼更好地用影像紀錄和分享日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