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花蓮玉里福音部落 - 徐晨蓁

// 後記-在地故事 //

【...一個雜貨店的故事...】

 | 「我在這裡很久了」

和阿婆的相遇,起於一場小小的插曲。 那幾日,我們正為生活瑣事困擾——家裡的冰箱因為長期未使用,突然壞掉了,新鮮食材在炙熱的午後裡變得脆弱易腐,眼看再不處理就要浪費,手足無措的我們,只好鼓起勇氣,抱著一絲歉意,帶著所剩不多卻珍貴的食材,走進了部落裡的雜貨店,向一位我們素未謀面的阿婆求助。

她先是愣了一下,神情裡帶著一絲疑惑,似乎在衡量我們的來意,那一刻,我們的心跳也跟著緊張起來,既怕被拒絕,又怕唐突冒犯,阿婆什麼也沒多說,只是默默接下了食材,那個短短的瞬間,卻留下了一種未解的懸念。

阿婆究竟是怎麼看待我們的呢?

隔天下午,我們再次走進雜貨店,這回,是為了取回保存好的食物,為了表達心意,我們順勢光顧了一下店裡的東西,就在那一刻,我才第一次細細打量這間雜貨店。

這間店,稱得上是部落裡最大的雜貨店,架上擺滿了各式商品,從日常用品到零食飲料一應俱全,人們買完東西,卻往往不急著離去,而是順勢和阿婆閒話幾句,笑聲、問候聲、八卦聲此起彼落,讓小小的空間充滿煙火氣,即便只是短暫停留,也能感受到一種被緊緊維繫的鄰里情誼。

而在沒有客人的時候,阿婆則會坐在櫃檯後,電視機播放著新聞或戲劇,她一邊專注地看著螢幕,一邊靈巧地包著檳榔葉,那畫面安靜卻真實,像是日子最樸實的剪影。

有一次閒聊,我才知道,阿婆其實不是阿美族,而是客家人,那一刻,身為客家人的我忍不住眼睛一亮,立刻換上客語與她交談,熟悉的語調讓彼此的距離驟然縮短,原本的陌生也漸漸褪去,後來才發現,原來在這片部落裡,還有不少客家族群悄然落地生根。

 

 |「是我爸爸他們搬來這裡的。他們覺得這裡很適合居住。」

阿婆緩緩回憶起往事。 她說,小時候的日子大多和農忙相連,山上有一片田,曾經種過水稻,也種過西瓜,清澈的秀姑巒溪水被引來灌溉,那時候,田裡還是靠牛隻來犁耕,小朋友放學回家後,總要趕著上山幫忙。

「那個時候,雖然很苦,但很快樂啦。」阿婆笑著說,皺紋間卻帶著一絲懷念。

「那個年代跟現在已經不一樣了啦。現在當然要用現代的方式生活。」

說到雜貨店,她眼中閃過一抹滄桑,這家店剛蓋起來的時候,是用竹子搭建的,然而因為材質脆弱,火災接二連三地發生,每逢火起,總會伴隨鞭炮般的爆裂聲響,眼睜睜看著自己心血陷入火海,那份心疼至今仍深藏在她的記憶裡。 我們靜靜聆聽,隨著她的語速緩慢下來,氣氛也跟著沉靜。

那一刻,彷彿時間被拉回到當年的現場,眼前浮現的是竹屋燃燒、火光閃爍的景象。

然而如今的阿婆,卻是一副灑脫模樣,她爽朗地告訴我們,這些年她到處旅行,不論是台灣各地,還是國外的國家,只要心血來潮,就立刻收拾行囊出發,雜貨店的大門,只要往下一拉,就能換取片刻自由。

「不要把生活抓太緊啦!」她笑著說,語氣裡既輕鬆又堅定。

這句話,既像是她一生的生活哲學,也像是留給我們的祝福與提醒。

 

走出雜貨店的時候,夕陽正緩緩墜落,光線映在斑駁的牆壁上,灑下暖色的光暈,回想起與阿婆的對話,心裡生出一股安穩的踏實感。

她的人生,從農田到火災,從堅守到遠行,早已歷經無數起落,而她給予我們的,不僅是一句生活的忠告,更是一種看待人生的姿態。

 

「我在這裡很久了。」

阿婆說的,或許不只是對土地的深情告白,也是一種對生命本身的回答。

 

【...一位老師的告白...】

「我覺得如果我當上老師了,就要努力做好老師的本分。」
這句話,正是邦文老師在教育路上不斷堅守的信念。

起初,他並非一開始就立志成為教師,身為一名公務員,他因工作而接觸到獄友,在與他們的互動中,他發現自己對於「開導他人、幫助他人修正錯誤行為」有著濃厚的興趣與使命感,這份心念在他心底發芽,逐漸引領他踏上教育的道路,於是,他開始準備教師甄試,立志走進校園,成為能陪伴孩子們成長、同時適時引導與修正偏差行為的教育者。

時光流轉,如今任教超過四十年的他,已是松浦國小的主任。

行政的重責讓他不僅要兼顧校務,更要持續替學校尋找外界的資源與合作機會,他深知偏鄉孩子所受的刺激有限,因此竭盡所能地為他們打開更多的窗,帶來不同的學習視野,即使繁瑣,他也不曾退卻。

然而,邦文老師不僅僅是一位「行政教師」,他更像是一位守護者,時時刻刻關照著孩子們的需求,他安排課後輔導班,陪伴孩子們補足學習、帶領學生到北部參加營隊,開拓他們對外界的想像,甚至在放學後,他仍會留下來為孩子們煮上一頓熱騰騰的午餐,這份溫暖,讓學生感受到的不僅是知識上的滋養,更是一種生活裡的守護。

 「我希望能種下文化的種子。」
邦文老師的教學方式,並非單純的講述與灌輸,他更重視「為何要學習」這件事,常常引導學生思考,所學能如何應用在生活中?能與自身文化產生什麼連結?

因此,在課堂裡,他適時融入部落的文化與族語,讓孩子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理解自身文化的價值與底蘊,特別的是,他其實並非阿美族人,卻選擇以真誠與行動去理解、尊重並傳遞部落的文化。

 

 | 既來之,則安之。

當問起他為何選擇在松浦國小任教,而非到資源充裕、發展機會更多的大城市時,他淡淡地說:「既來之,則安之。」對他而言,偏鄉教育的挑戰,並非阻力,而是一份責任,他深信,雖然一己之力或許單薄,但只要與同仁們攜手合作,點滴累積,終能匯聚成巨大的改變。

松浦國小的學生人數逐年下滑,如今一個班級可能僅剩下三至五名學生,少子化與人口外流,使得文化的傳承變得更加艱難,但在這樣的困境中,邦文老師反而更加堅定,他將文化融入日常的教學,讓孩子們不只是學會課本上的知識,更能理解自己從何而來、文化為何珍貴。

即便這條路艱辛,他依然相信,教育的力量能在孩子們心中埋下一顆種子,未來某一天,或許會在他們的人生中綻放。

 | 種下文化種子

教育,不是轟轟烈烈的一瞬,而是日復一日的守候與浸潤。

邦文老師四十多年的身影,就像是一株扎根在偏鄉土地上的樹,用耐心、用熱情、用信念,庇蔭著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他不曾自詡偉大,卻在細水長流之中,留下了最堅實的力量。

而當學生們帶著這些文化的種子離開校園,走向更廣闊的世界時,他深知,這份種子不會遺失,它會在時間裡萌芽,在土地裡生長,最後成為一片守護未來的森林。

作者小檔案

徐晨蓁
國立東華大學

耶比!大家好~ 
我是徐晨蓁,在花蓮讀書,也選擇在花蓮蹲點,嘿嘿花蓮真的好讚好漂亮哇✨!
平常喜歡攝影,也喜歡嘗試新的東西,覺得可以有新的事情接觸真的太酷啦!
真希望可以吃遍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