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在地故事:彰化縣 莿仔埤圳產業文化協會 - 蔡依霈

出發前我有兩幅地圖,一幅想像的、一幅眼前的,但沒想到的是在蹲點的十七天結束後,我得到一幅自己的。

水邊的人|

初次看見莿仔埤圳的那日,我們沿著水圳來到源頭的大庄村,在直面濁水溪的開天宮廟埕,我們認識了生活在水邊的人們。

大庄村在從前濁水溪畔尚未築堤時,位於東、西螺溪的分水口,因濁水溪經常氾濫,因此有了「下水埔」的名稱。當時大庄與現在的柑園、成功兩村為同一村莊,後來遷出至堤防外,蓋了堤防後才成為現在的三村。

生活在水邊的童年,有土堤和親近的溪水,我們跟著村長的敘述,倒回他的少年時代,從水源頭跳進莿仔埤圳一路滑到大莊國小上岸。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也曾有同學被水神帶走,而溪水無情,大雨滂沱時也曾帶走村內敬愛的長輩而去。

大庄的水邊更走過一段砲聲隆隆的年代,民國初年,大庄村緊鄰的濁水溪河床成為國軍砲兵訓練靶場,站上堤防肉眼可見一堆堆插著不同顏色旗子的,就是試射標的,而堤防邊也建起一座座觀測臺,從此變成大庄村描述地標的一部分。

起初的試射是沒有時間表的,星期六中午放學的國中生,會在河床被試射砲彈追,而村民也會冒著風險,撿拾砲彈殼貼補家用。在科技並不發達的當時,砲彈時常落入村莊,曾有一位父親有事暫離,砲彈落下,回到家中只留下自己和一個女兒。不堪其擾的居民也曾於1969年要求集體遷村,後來試射技術改善,遂不再有此要求。

如今試射有了固定的時刻表,技術穩定、打較小顆的砲彈,不再落入居民的家園。試射前一天觀測臺換上紅旗,架上綠色的網,阿兵哥的幾輛卡車開過,成為居民見怪不怪的日常。

然而有位阿伯,看我們拿著相機,到我們跟前訴說,希望能夠向上呈報。濁水溪河床作為試射的靶場,礙於規定部分河床無法疏濬,當大水一來,無處宣洩的水流入高灘地的農田裡,將他的大半田地浸入水中。

這樣若有似無的砲聲,仍伴隨大庄村的時代,總在幾天隆隆作響。


而大庄的產業更與莿仔埤圳息息相關,濁水溪的黑泥水滋養了大庄的芭樂、馬拉巴栗、火龍果、稻米等片片作物,不僅作物蓬勃生長也培養出各具個性的農民。

芭樂王用他的想法與策略,讓一顆顆芭樂樹結實累累,延續作為西裝師傅的職人精神,也懷著對恩師的感謝將所學傳承下去。而馬拉巴栗大哥則運用扎實的技術,在看似式微的產業中,洞見未來的發展,造就不會被取代的自信與事實。火龍果大哥在看天吃飯」的產業中,不用想太多做就對了的態度,有如火龍果枝條般具有能夠恢復的韌性。

水的滋養,灌溉著大庄村產業的發展,而在2011年中科四期開發計畫,企圖從莿仔埤圳的水源頭擷取水,直送中科四期使用時,年輕人與農民也共同發起護水運動,繞著水源頭高舉護水布條,守護水源與土地。

現在世代合作的努力下,用共餐撐起大庄的一片天,關照社區裡的長輩及弱勢族群,加入教室據點、巷弄長照站,成就大庄的模樣。

在大庄不只是水滋養土地,而生命也影響生命。


回家的人|

接下來的一周我們天天到大庄村報到,也和更多人進行深入訪談,在大庄的傍晚看著這些「回家的人」,也聽見他們的故事。

下午四點是據點教室下課的時間,一個個返家的長輩都有自己的故事。1952年國防部於此成立「彰化大同合作農場」安置退役軍人,有許多的老兵經過戰爭的摧殘被移入此地,當時族群的融合並不和睦,許多在地的少女因環境所迫嫁給年紀差距極大的軍人,辛苦撐過那些「被打假的」歲月。

有的長輩一輩子用盡全力的務農,累積出做過頭的後遺症;有的長輩含辛茹苦的照顧婆婆、養大小孩,至今想起來仍傷感於當時沒能讓女兒吃上一碗白米;有的長輩因為農作肋骨斷裂,經過幾周就又再次到共餐廚房幫忙。

儘管如此他們都走過來了,他們一步一腳印地走過風雨歲月,不求大富大貴,而是問心無愧的人生。現在就算離家半小時、拄著助行器,還是每天都來到據點教室報到,在人生的道路上繼續前進,才讓我們聽見長輩們諄諄教誨背後,那一顆顆歷經千錘百鍊,仍然堅毅的心。

大庄村的中生代更是社區的中流砥柱,一個個也都有一段返家的故事。村長卸下警察職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決定返鄉服務,扛起十年如一日的村長職責,與帶領大庄村前進的責任與重量。照服員從護理師轉職,投入社區工作,不僅是為了就近照顧孩子,還肩負起多重角色更照顧了整個社區。而社區總幹事當初返鄉為了陪伴爸媽,現在更陪伴所有居民,買了一臺挖土機,不畏風雨只為確保一條安全的路。社區裡唯一一位髮型設計師,幾度出走又返鄉,說著「人終究要回家」,繼續留在社區為居民服務。

這些「回家的人」走過的路各不相同,但不變的是他們的家始終是大庄,也都選擇繼續和家鄉一同走下去。'


和土地站在一起的人|

溪州經過護水運動,也留下一群和土地站在一起的人。無論是我們蹲點的單位莿仔埤圳產業文化協會、使用在地農產的阿畝餐廳、推廣友善農業的尚水農產、傳承牛耕文化的拖拖拉拉牛耕隊隊長還是返鄉沖出一杯杯好味道的喬咖啡。都讓我看見在地工作的模樣,並不是只有大破大立的行動才能做出改變,而是一步步實踐自己能做的事。


回到家的人|

記憶的組成往往不僅是由人、景物或是事件組成,經由十七天的蹲點,去了一個地方,認識了那片土地上的人,經歷一個地方的地圖在腦海中慢慢成型的過程。從此搭著高鐵會往窗外尋找濁水溪的樣子,看著電塔的延伸、想起牌樓的入口、堤防前的廟埕,想起曾經的夏天、溪畔的生活,沿著莿仔埤圳前行的日子。

回到家看著熟悉的家鄉風景,想起理髮師講的那句:「人終究還是會回家」。

或許在這個夏天我也短暫的成為了溪州、大庄故事的一部分。

 
 

作者小檔案

蔡依霈
臺灣師範大學

在來回於屏東、臺南和淡水之間長大,喜歡靠海的城鎮。興趣是閱讀和學語言,正在練習走出去看世界。期待這個暑假的蹲點能在濁水溪畔收穫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壹芸一起用文字影音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