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心得 - 基隆碇內社區 - 簡菊蓁

常常來碇內——小菊

 

碇內是個什麼樣的地方?蹲點後我又有什麼收穫呢?

 

|愛分享


協助社區愛分享冰箱發放食物

碇內社區是全台200多台社區愛分享冰箱的據點之一,秉持著惜食、續食、盛食的理念,一方面為地球減少資源浪費,一方面幫助需要的民眾,形成善的循環。

但碇內「愛分享」的溫暖風氣可不僅於此,在平時社區居民們就有許多愛分享的舉動,不論是分享餅乾零食給我們、分享試做的社區產業或分享發掘的實用小物,就連在資訊上,也從Line群組中分享自己發現的重要資訊、生活趣事等等,可說是全方位的愛分享呢XD

而在如此愛分享的社區生活,我們也學習了這樣的精神。在大家有對於手機不懂的問題時,分享我們所知道的知識、幫忙查詢解方;在拍攝到精彩畫面時,分享我們眼中社區的樣貌;也是因此,堅定了我們在離開時將蒐集到的照片製作成明信片,分享給照片中的居民作為紀念的想法。

|活力滿滿


社區健走唱歌跳舞同樂

 


社區長輩參與DIY課程大合照

在里民活動中心上課的居民,大多都是年滿65歲的長輩們,他們來自周邊地區,不一定都是碇內裡的居民,但卻仍勤奮的每日到社區當志工、上課、參加活動。

這些課程有動、有靜,居民們跟大學生們很像,可以自由報名課程。因此我們起先很擔心帶來的分享課程人數會寥寥無幾,卻沒想到兩堂課都坐滿了長輩,也有無法到課的長輩帶著滿滿的求知慾,詢問我們能否在其他時間問問題,甚至還做筆記。

這樣的情景讓我有些自慚形穢,長輩們不僅對生活充滿了希望與活力,甚至比我們更了解學習新知、保持健康的重要性。激勵了我們不論剪片到多晚,也要在隔天上課前準時出現在社區的決心。

而回到學校,這份活力則化為提神的動力,每當覺得活動忙到不行、沒有時間睡覺、不想起床上早八時,想到社區大家充滿活力的笑臉與聲音,就覺得不能輸呀~充滿了精神呢!

|蔬食飲食


茶鵝

如圖!碇內社區每週一到五都會提供訂餐送餐的服務,某天早上我們進到廚房,看見工作人員們正在處理食材,阿柔的問了句:「這是豆乾嗎?」被工作人員們笑到不行XD

因為是蔬食社區,在料理時,社區將許多葷食以素料作為替代,圖片中外形酷似豆乾的「茶鵝」便是一種,但社區的料理並不因為是素食就讓我們吃的不習慣,而是非常的活潑多變,讓我們驚喜連連。


社區午餐

由於我們不只在中午與社區共餐時吃蔬食,而是在蹲點期間都以蔬食飲食為主,因此也為瞭解蔬食飲食而做了許多準備,不僅是在設計的課程中與長輩們分享,也讓我對於蔬食飲食有了不同的認識。蔬食不一定很難吃、單調,而是可以很活潑、豐盛,在色彩與調味上都有許多變化;而且進行蔬食飲食不一定是因為宗教因素,有許多人是為了永續、減碳或是健康而吃蔬食,經過這15天,讓我對蔬食的接受度提高了不少,反而對葷食的味道都覺得陌生了呢。

|碇內社區的產業


製作中的豆豉辣菜脯

碇內社區的產業十分多元,有主食、飲料與點心,分為冷凍、冷藏與常溫三個線上賣場,在當地的源遠市場中也有實體的攤位。

不管是產業介紹的貼文,或離別的採訪影片中,都提到我超愛吃辣,而實際吃過豆豉辣菜脯後更是愛不釋手!私心放上一張豆豉辣菜脯製程中的照片,在一旁看得都流口水啦🤤

當然,另一個讓我很印象深刻的產業就是鳳梨酥,由於家中栽種鳳梨,也會製作鳳梨酥,因此覺得這項社區產業非常有緣。也從中發現,社區的產業不斷在進化著,根據顧客的回饋研發新口味、試吃、再做更改,十分值得學習。


社區手作鳳梨酥

而除了研發與進化產品,社區在行銷方面也做足了準備,除了常見的線上社群經營,更申請專案訂製一台「小碇咖啡車」,設計成多功能的咖啡車,不只能煮咖啡,也是社區產業的行動招牌。車上裝載了顯示社區產業品項的跑馬燈、社區發展協會的logo等等,也參加市集、義賣,善用巧思與機會進行宣傳。讓我對於行銷手法有了更多的想像,可以預想結合更多面向的資源來創造新的可能,也看見了經營社區品牌與個人或企業品牌的不同之處,除了盈利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對社區有幫助、如何平衡工作人員的薪水與工作效率。


而蹲點期間,除了從社區學習了許多,最功不可沒的就是一起蹲點的夥伴啦~

|為什麼和阿柔一起蹲點?

撇除我們是高中同學、是好朋友外,是因為我知道他很喜歡與嚮往做這樣的事,走入當地、做田野調查、和人們聊天。而就專長而言,我們兩人在一手服務與一手記錄之間,能有很好的分工、互補。

但在整個過程中,從準備面試、蹲點前置作業到蹲點期間與結束後繳交應繳文件與紀錄片,其實我們都是「一起」完成的,雖然有各自擅長的領域,但我們並不是切割式的分成兩份工作,而是兩人都完整的體驗蹲點中的一切,體驗自己不擅長的事物,並彼此分享擅長的部分。

|你太兇ㄌ!

而如同行前訓練中學長姐們提到的,吵架是在所難免。

正如前述,我知曉阿柔來蹲點的目的更多在於和社區實質的接觸,而這些往往需要花時間、花精力去傾聽與實作,但作為務實主義者,我更講求的是「效率」,雖然我也想全心投入與社區互動,但於我而言,蹲點的義務也是我們該重視的,不論是日誌、剪輯、發文等等,我們為蹲點籌劃的一切事物,每天都有每天的份量,若延誤了,我們更沒有多餘的閒暇與社區接觸,這是我們蹲點期間最拉扯與糾結之處。至於後期,蹲點結束後最大的任務便是剪輯紀錄片,因為我們都沒有剪輯紀錄片的經驗,也是第一次拍攝,許多流程與方法都是我們邊做邊摸索的,而在這方面意見較多、又較霸道的我,也造就了我們的衝突。其實吵架這件事,我是比較沒有感覺的,或許是太習慣友誼指數爆炸高的我們,因此太過忽略夥伴的感受,當下的我並沒有接收到名為「我們在吵架的訊號」更多的是看到「結果」,結果是沈默變多了、話語變少了(我以為這只是累ㄌ)、義務變多了、想做的付出變少了。我們好像都在等待那天,從沒有對外窗的小小房間走出來。

|所以蹲點結束,之後呢?

其實現在對我來說還不算結束,我們還在交一堆文件、影片與照片,為年末的頒獎典禮準備著。

有學妹跟我說過,他也想去蹲點,但找不到夥伴。

只能說蹲點結束後,我才更明白什麼是夥伴,阿柔跟小菊雖然邁入認識的第五年,期間一起出去過夜朝日相處不下10次吧,但也從來沒有過半個月、只有兩個人的經驗。

許多生活習慣不同,我每天都在說「妳這個還有要用嗎?要不要收起來?」、「廁所燈是不是又沒關」

許多行事方法不同,我們每天都在對方打好的文件上修改語句,沒有對錯的那種,也不影響語意,但就是自己覺得順

許多重視的點不同,我講求清楚明白而且要有效率、符合規定、具有完整性,阿柔更偏向一定要呈現出某部分特點、不偏離我們的初衷

夥伴,是我們用著不同的方法,朝著相同的目標努力,我們不一定一直攜手,但最後踏在同一個彼方。

 

作者小檔案

簡菊蓁
國立政治大學

來自嘉義大林,是個熱愛觀察、具有好奇心的沈思者。
平常的基本表情是蹙眉,但其實只是在想事情。
希望能將觀察與好奇的事物,傳遞到更遠的彼方,讓更多人看到與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