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雲林麥仔簝文化協會 - 麥日誌 | DAY 2 誤打誤撞

【麥日誌】Day 2
「鈴鈴鈴鈴鈴——」「好早…真的起不來…」
才六點半,晨光早已從窗簾縫隙偷溜進來,鬧鐘聲響徹雲霄。沒辦法,為了那份昨天撲空的花生酥餃——傳說中的鱷魚餐包,我們答應自己要早起。
餅舖老闆說七點開門。這一次,我們要拿回失去的一切。
-
這款外型獨特的餐包有著一段流傳許久的在地故事。據說當年拱範宮的開山祖師——純真璞禪師,在渡台途中遇上海難,靠著媽祖的庇佑才平安抵達麥寮港。當時禪師向媽祖請示時,禪師以當地盛產的小麥與土豆為原料,做成形狀似筊的餐包祭拜。在這之後,提些「土豆仁餐包」便成為麥寮人代代戶戶皆會製作的供品,如我們手上所見,形似鱷魚背脊的元寶式樣。
至於名字的由來,則是「土仁(土豆仁)餐包」一詞的台語發音,隨時間轉音,漸漸被叫成了「鱷魚餐包」。
中午,我們動身前往月霞米糕店覓食。
就像所有人印象中的阿嬤一樣,老闆月霞姐在店裡忙進忙出,一邊動作俐落的備料,一邊時不時關心我們覺得好不好吃、口味習不習慣。
其實已經快打烊了,但月霞姐還不顯著急的坐在桌旁。
我們決定和他聊聊天。
從小家裡開冰菓室,各式口味的冰棒、剉冰、冰磚應有盡有。而後與開計程車維生的丈夫結婚,轉而一人經營一家米糕店。
「哪有什麼興趣不興趣,」月霞姐說,「都是為了生活啊。」
還有一位在一旁忙前忙後、有時替我們充當台語翻譯官的宗翰哥,是月霞姐的孫子。
身為一名國小老師的他,跟我們聊了些他的求學背景、教育現況、教學願景等等。同樣在教育這條路上,他嘗過不少酸甜苦辣,卻還是持續走到了現在。
「當老師有很多很累、很辛苦的時候,」他跟我們說,「可是事情過去之後,你會發現有很多東西是帶不走的。」
「慢慢去尋找你的初心、你想帶給孩子什麼吧!」
從一碗米糕只要七塊、肉羹十塊錢的日子開始,月霞米糕店已經陪著表福路走過五十餘年。攤前人來人往,有人匆匆打包,也有人坐下來吃碗米糕、肉粽,聊聊近況。
其實還想多聽一些、多聊一點,只是時候也不早了。
離開前,我們和月霞姐約好時間。還會再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