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日誌 - 屏東 阿禮部落 - 冒險日誌Day6-靜靜植樹

「人和自然間沒有主客體關係。」南藝大的陳泓易教授一早便從高雄美濃載著臺灣櫸木和五葉松的樹苗,開往屏東長治。一台家用小轎車,卻承載了這片土地永續的關鍵與期盼。陳教授是低調且溫文儒雅的人,在談吐對談間,卻能感受到他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與尊重,從九二一大地震、八八風災到今時今日,他都在植樹復育的路上前行。

在魯凱文化當中,其實是「有土斯有命」過往植栽只要消失,族人便會回到原處重新栽種,可隨著時代變化,這樣人與自然同源一體的觀念已然流失,現在不會有人回去種了——而我們今天的任務,便是植樹。

對於植樹,大家可能以為事前作業就只是挖挖土而已,但其實沒那麼簡單。像我們第一個種植點就是在環狀平台上,在風災後因為上方地基的石頭垮下,加上遷村後很少人來往,使得這塊地成為次森林,被新生植物覆蓋住原先路徑。
所以在種植前就必須先除掉路上的雜草,開闢一條可供行走的新路,找到合適平台後,再將會吃掉養分的樹木先處理掉,整理好附近的地後才會開始挖洞種植。

但即便是挖洞,也是一項工程。因為洞下方藏著以前長輩所堆的石板,最早甚至能追溯到百年前。但為了種樹,就要把將石板用起來。而在挖掘的途中也翻出許多的寶特瓶和玻璃罐,原以為是有人留下的垃圾,但經過解釋後,才知道以前石板堆砌間的縫隙就是用這些材料來當填充物,才能維持結構的穩定性。

最後一步就是接水管,為防止樹苗在種下後會因水份不足而枯死。那片平台以前因為作物灌溉需要,有接灰色水管,而且那些管路都牽到很遠;但今日要澆灌的區域並不遠,加上原先水線已經斷掉,所以我們就先拿塑膠水管接水源,並連上舊的水管,在適切的地方用刀子將灰色水管砍掉,再重接上水管才能澆水。

結束第一個點後,我們便回第二個種植點,先耙草整地後,便考量樹種特性,並依景觀區日後規劃來選擇合適的地方植樹,還要思考放置的高度,以避免有心人來盜挖。

植栽是一個大學問,僅僅一日下來,我們看到的這些繁瑣步驟,都是默默付出的景觀區團隊的日常,這些看似微小的事情堆積起來才能保留住這片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