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心得 - 花蓮羅山村 - 黃柏勳

  記得那是個風和日麗的早晨,揹著攝影機來到了車站。嚮往以久的世外桃源、位居東部、風景秀麗,卻蒙上一層令人好奇的薄紗─羅山,我要來造訪您了。

 

  越是在網路上讀著一篇篇關於羅山的文章,越是對這樣一個地方有著憧憬。期待記錄些東西,期待這十五天也許能帶著令人感動的故事和啟發回來。對於平常庸庸碌碌的我來說,這就像是一次洗禮,在這年暑假,我找到一個地方讓我沈澱心靈,遠離塵囂。

 

  帶著隆隆聲的閃爍風景畫面長達六小時,透過窗戶,將沿海的秀麗像播放默片一樣讓我盡收眼底。我卻不感到無聊,因為此刻我知道這是我踏上旅程的開始,而這樣壯觀而洶湧的海浪也正拍打著我心頭的灣。

  下了火車,彷彿又回到了日治時代。陳舊卻簡潔的開放式小月台讓人心曠神怡,提著行李我和學長興奮的拍照留念,不時有返鄉的旅客看著我們的舉動而暗自好笑:又來了一堆台北俗!我們這樣的〝台北俗〞出了車站後就受到了理事長熱情的迎接。一路上理事長與我們侃侃而談,我們來到了理事長的家。帶有客家風味的三合院型式建築,面對前方一片羅山的有機稻田,藍天綠地。 遠方傳來的雞鳴彷彿像是告訴我們:歡迎,從都市遠道而來的訪客。

 

  到了晚上和理事長夫妻坐在院子裡泡茶,在星星的點綴下,羅山的夜非常的漂亮。晚風徐來,蛙鳴和著微微從遠方傳來的狗吠聲,讓人沈醉在這不屬於城市的、獨特的鄉村氣息。溫先生今天也非常有雅興,泡著茶配著金門高粱興致高昂的跟我們談天說地,說了非常多關於羅山的故事和許多的生態知識。

 

  溫先生是個很有理想而且有抱負的實踐家,讓人心生佩服。他不吝嗇的分享,也讓我們相談甚歡,且得到很多有幫助的資訊跟議題。

 

  鄉下的生活,對我們長年處在資訊發達、生活便利的兩人來說,有很多東西都是非常新的體驗。清晨五點,理事長帶我們體驗火山豆腐的製作,火山豆腐餐廳的婆婆和媳婦筱芸熟練地做著每個步驟。先浸泡黃豆(或黑豆),接著倒入製漿機,研磨出豆漿,這些是「生」豆漿,還需要熬煮成熟豆漿才是可以飲用的。豆漿熬煮後,可以製成豆花和豆腐,而我們今天要製作的豆腐,最重要的步驟就是添加泥火山所噴發出來的水。羅山當地的泥火山所噴發的水,從西側深層噴出,富含鹼性,倒入豆漿時會將水分脫離,形成豆腐。最後分離完成的豆腐,再放入容器中進行加壓擠水就大功告成。看似簡單的步驟,其實耗費了三個小時的工夫,但熱騰騰的香嫩豆腐,吃在嘴裡十分有成就感!

  走出戶外,遇到了關聖帝君遊行,遊行的阿公阿嬤都十分可愛,熱心提供我們拍攝。而更多早起的村民,已經下田佇立在大太陽底下,開始一株株的插著秧苗,讓人想起吳晟的《做田》一文,對農夫的描述:「蒔田的人全俯著腰,背向青天,彷彿一隻隻的昆蟲,然而這些昆蟲卻並不向前進,而是一隻隻的往後退著。男人光著暗紅色的背脊,太陽在那上面激起鋼鐵般的幽鈍的光閃,有如昆蟲的甲殼。然而晨風陣陣吹來了,給人們拂去了逐漸加強的暑熱。」

 

  羅山是全台唯一稱得上有機農業發展完全的社區,起初聽到覺得沒有太大的說服力—有機農業都已經推廣這麼多年了,有機二字耳熟能詳,怎麼會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只有眼前這個小村落發展成功的有機農業?直到理事長、田間的農夫伯伯們與我們分享,才了解到,因為羅山不引用河水灌溉,而直接引用瀑布的水,水質絕對純淨無污染,所以才能種出掛保證的有機農業!但在我們自以為了解時,又發現也不是我們想像得這麼容易。「我差點在田裡跟人家打起來咧!」喝得醉醺醺的理事長講著。推廣羅山有機農業的糾結過程,並不是外人所能了解。在發展初期的農產量下降,無法種出光鮮亮麗的蔬果,農民的生計將可能陷入困難,因此大多數的農民不願投入。除了將眼光放得更長更遠,還得要有犧牲近利的勇氣,這不是人人都能做到。所以在推動有機農業的過程中,理事長和農民發生過衝突,「但我認為對的事情就要去做啦,對不對!農夫比醫生更重要,醫生幫人治病,農夫卻決定了人會不會生病!」醉得雙頰緋紅的他依然堅定地這麼說。

 

 

  除此之外,羅山的農業還面臨另一樣問題:機械設備一台動輒數百萬,農民們各自購買器械,所費不貲。理事長希望能引導他們共有設備,可以降低成本,共同維護,但農民們對於共有制度的概念很淺薄,無法接受這麼貴重的東西與人共享。這個議題上理事長也同樣地在持續努力,希望能讓農民更高瞻遠矚。

 

  幾天下來和村民的相處,更了解他們的故事。我們發現他們的生命有著相似的軌跡—十七八歲的他們,帶著一顆不安分、渴望新世界的心,離開了羅山,在都會裡各憑本事掙那張生存認證。或許找到伴侶,有了孩子,在異鄉構築了一個叫家的地方。接著他們在久久的一次歸鄉中,驚愕地發現父母再也不如印象中那樣健壯,灰白的頭髮再無法擢數,在異鄉流逝的時光遠遠超過自己想像,也遠遠超過自己心頭所能負荷的重量——於是他們收拾在城市的家當,帶著妻小回頭擁抱這個最初的家,最初的歸屬、最初的好山好水。他們取過父母手中的鋤頭與秧苗,捲起褲管,照顧起了幾畝幾甲的田,然後在年年耕耘收藏中,等待著離鄉的孩子歸來。

 

 

 

 

  過去認為,「鄉村」只是一個單純、樸實的生活型態,親近大自然,人人都很熱情快樂,此行才體會到,其實這些映著藍天的水田中,有這麼多的事情值得被關心的人事物。有人離開有人留下,有人離開又歸來,有人不是只自顧自地提升生活物質享受,而是持續為地方的農民努力著。

 

作者小檔案

黃柏勳
政治大學

黃柏勳,生於台北。目前就讀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並於校園實習單位目前為部門經理。從小喜好音樂有些許創作,目前師事流行音樂製作人─蘇通達老師、吉他老師─盧家宏老師,於此羅山紀錄片擔任收因及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