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心得 - 花蓮羅山社區 - 程晏鈴

離開羅山超過兩個禮拜了,每天早上從床上跳起來,還是希望自己是在群山的環繞中甦醒,有陽光照耀的燦爛,有小孩的笑聲與大叫,還有手做的麵包香。在羅山,一早醒來就感受到農人的活力,打田機在農田裡穿梭,白鷺鷥在田裡追趕著揚起的稻穗,橋墩下有一整隊水牛搖晃著尾巴,在悠閒的午后喝著水,然後乖乖地整隊離開水源地;還有台灣獼猴穿梭在山林間,站在樹林裡的電線桿上,每一個小細節都足以讓我們驚呼。

 

「月娘光光掛天頂    嫦娥置那住  你是阮的掌上明珠   抱著金金看  望你精光 

  望你知情  望你趕緊大  望你古錐 健康活潑 毋驚受風寒」

 

小孩騎著腳踏車,迎風揚起她稚嫩的歌聲,在耳邊迴盪。我們在羅山的十七天,除了有颱風的晚上,幾乎每天都看得到月亮和星星交互輝映的光亮。一切都趨於沉靜,闃靜的夜晚有我們與村民們的低語談笑,白天有小孩的追逐嬉鬧,騎著摩托車,每天都繞羅山好幾圈,想要找到更不一樣的故事。我們每天都在想,要怎麼跳脫出以前的人拍的框架,每天晚上都在想之後的課程可以怎麼讓小朋友更有興趣,希望我們能在他們心中種下傳承的種子。

DSC09854.JPG

其實這次好像是跨越了近一個世紀的距離,讓年齡差距兩代的老人以及小孩能夠有更多傾聽彼此與對話的機會。雖然好像許多問題都只能淺淺地談,但至少我們讓小孩們試著去接觸,用瞭解去取代過去蜻蜓點水的認識。

 

在羅山的這幾天,常常看到許多獨居老人就坐在家門前,偌大的前庭顯得荒涼,心頭總是一緊,鼻酸,也許是私心吧,就是希望老人家可以開開心心的,讓緊皺的眉頭能有放鬆開懷的一天。社區的老人家們不吝嗇地與我們分享自己的故事,有好多是我們不曾有過的經驗,像是全村為了躲空襲,一起挖防空洞,在以前那個年代,只要能夠有遮蔽的空間就可以做為藏身之地。日據時期的米有一半以上必須用來充公,所以當時全村的人為了賺錢都開始學習斗笠。有的老人家因為懷念兒時的甜點興起了做炒米香的念頭。而有的長輩秉持著對有機的堅持,希望讓子子孫孫能夠永續利用羅山這塊淨土。

DSC09780.JPG

很多人到了羅山最有感的是她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但我在羅山看到的,是一種積極向前的力量,在高齡人口占多數的土地上,這些老人家還是努力地想為下一代尋覓一個回鄉的理由,而社區理事長孟臻姊也就是受到羅山人情與自然生態的吸引,所以五年前選擇來到這裡;這就是羅山的魅力,年輕人也終將尋找自己心目中的家鄉。

 

2013年的夏天,我會記得這些感動,也有種衝動,想透過記憶將時間牢牢定格。自己的情緒和那霎時的感動成了堆疊迷宮的一磚一瓦,就算那種悸動,那種感動只有一下子,也足以築起一道回憶的長廊,供我們眷戀著那樣的自己,那樣的日子。

 

而在羅山的十七天,就是讓我們足以不斷眷戀的日子。

作者小檔案

程晏鈴
台灣大學

淚腺很發達,很膽小,喜歡聽故事,也喜歡說故事,特別喜歡文字,還喜歡老人跟小孩,對祖孫牽著手的背影特別有感覺。有時候覺得自己好像一事無成,但卻又很想要透過文字和影像的力量把自己感受到的感動與想法分享給很多人知道,可能因為是新聞所吧,目標就是挖掘在地的故事,讓在地凝聚屬於自己的力量,傳承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