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心得 - 財團法人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 陳綢兒少家園 - 謝宗翰

前幾天在那邊我是不適應的,隨著一天的開始,八點半聽取晨會、吃麥片當早餐,早上也許有個木工課、下午有游泳課,家園內還有鐘聲伴隨,一切彷彿回到了中學時期。國中翹補習班、高中翹國文美術課的我,並不習慣體制化,也不喜歡一直集體行動。而青少年呢?一般學生回到家也許擁有自己的空間,可以看看電視、吃吃零食、寫寫散文,而不被他人打擾;而在家園內,做這些事情是成立的,但他們可能上完課一天回來,在外面周旋交際,回到家園還要面對這種團體式的生活,在某些時刻我也能從一舉一動中察覺到他們的無奈。

 

這種團體式的生活,由小五小六生分布到高三。我所觀察到的,你很難去要求比較成熟的高中生,去好好扮演一個大哥哥的角色,去幫助社會經驗比較不足的國高中生,把他們當作家人一般,當然在某些少年的個性上是成立的。於是年齡小的少年,必須找到自己與他人的溝通方式,讓自己在這團體中得以生存。

 

以背景來說,大家各自有不同的故事才會進到安置機構,但你大多不願意把那個故事拿出來分享。也許今天一個擁有充沛資源的家庭,挑好地段選了在大安區,讓小孩得以進到中正、金華國中,這種篩選方式讓班上的同學也許樂於分享「欸欸,昨天我家那台瑪莎拉蒂撞車了啦,以後爸爸只能開GTS載我來學校惹」。家醜不外揚,或是說你很難去把不忍直視的傷痛說出來,也許以後那會成為你的標記;所以,在青少年身上取而代之的是更強的自我保護機制,也許是言語、動作或是思想,在他們平日的一舉一動中無所遁形。

 

但也許是蹲點志工的特別身分,和他們沒有甚麼明確的利害關係,青少年多半願意和我們交流。前面說到我在這邊前幾天的不適應,主要的轉變是,和他們打打籃球、比桌球搶11、玩阿瓦隆看誰才是梅林;更重要的是與他們交流談話,伙伴Bob利用自己本身的歌唱興趣,和一位也愛唱歌的少年分享各自喜愛的歌曲和歌唱技巧,而我也會去和少年聊聊學校發生的事,或是討論哪一個動漫比較好看。雖然蹲點的環境也許跟預期的不一樣,但每個蹲點處的共通點都是人,把時間花在和當地人的交流上,就會覺得愉悅、開心。

 

 

 

參與了鼓班活動讓我們看到青少年不一樣的一面,原本平常煞氣煞氣的阿九,在鼓班練習完語重心長地跟大家說,他之後要去幹理髮這一行了,希望比較新的同學能鑽研鼓技、好好練習。除了傳承阿嬤以鼓練心的精神,更要讓外面的人看到家園的孩子厲害的一面。這番談話讓我另眼相看,鼓班抑或單車的活動,讓青少年得以用另外一種方式成長,也許一般家庭裡面補個才藝很稀鬆平常,但社工或生輔員撥出時間另外帶活動,讓他們多元發展,同時他們的確找到自己的路也成長了,讓我十分相當之感動。

 

另外我們也向外擴展業務到暨南國際大學。透過街訪,除了推廣一般人對安置機構的認知,另外用問題引導大家去思考—為甚麼它需要存在、你是怎麼看待這些背景的同學—也是我們的主要目的。過程中,華語所的教授引用它教導僑生一視同仁的例子,說明他在教學上的理念,同時也請我們說明往後教到這些學生,需要注意些甚麼。一位研究生說道,知道同學是安置機構出來難免會先貼個標籤,但實際情況還是要相處過後才知道;也提到我們的教育,應該對於不同的族群,讓大家釋出更多的善意。一位教職員提到,青少年結案之後面臨到的新環境,可能會因自己與他人不同而感到不安,可以朝這方面更多關注他們。這次的街訪,除了是我們的膽量測試,也用更多元且細膩的視角去看安置機構的這個議題,從他們的回覆中,更是不禁讚嘆暨南國際大學的素質。

 

這次蹲點計畫,讓我們得以深入地跟家園內的青少年、社工互動,也了解到家庭對一個人的重要性,而且大家也不能選擇自己的出生。所以,看一個人,不單單只是看他展現出來的怎樣,如果能了解他的生長背景,能更了解他是誰。

作者小檔案

謝宗翰
中興大學

謝宗翰,永和人,喜歡喝米漿。現就讀中興大學財金系,未來立志成為財金家。一開始對安置機構議題了解不深,直到進去拍了紀錄片才真正認識他們。在影片中主要負責剪接跟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