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心得 - 屏東阿禮部落 - 陳宜慧

  阿禮(Adiri)在魯凱語代表令人流連忘返之地。在結束蹲點後的一個月,我的確感受到這句話的魔力。從一開始懵懵懂懂不知道要如何融入阿禮,到後來在部落打招呼都能大聲說出sabau!每前進一「禮」路,我們就了解阿禮的更多人與更多故事。回憶起16天前憑著一股熱情來到屏東的我們,現在離開時帶走的更多是對部落的感情。

  我們在阿禮部落的16天遠離了都會的喧囂繁華,開始學習如何簡單生活。每天騎單車到百合園區,漫步在部落和大家打打招呼,閒聊幾句,或者和坐在自家庭院的長輩一起談天說地,聊聊在原鄉的生活;六日還會參加教會禮拜,偶爾加入小米祭的籌備活動。在部落的生活是沒有壓力的慢步調,慢慢體味更能處處感受到溫暖的人情味。

  雖然蹲點阿禮部落過的是慢步調生活,但包基成頭目(以下簡稱包老師)為了讓我們更快了解阿禮,也替我們規劃及安排不少活動,讓我們在蹲點的半個月過得十分充實。不論是參與小書坊的文化課程、體驗小米祭的文化成長營、歡慶教會的父親節活動,或是旁聽包老師在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的演說等等,都讓我們更融入阿禮生活,同時也更了解魯凱族的文化底蘊。其中像是魯凱族以百合花為族群精神的標誌,有神聖、高貴、聖潔之意,所以我們在部落房子上常常能看見百合花的雕刻裝飾,以及園區內的廣播喇叭也是百合花造型,就可以了解部落族人時常將文化內涵實際運用到日常生活上。

  「不要以過客的心態,要以歸人的心情,分享部落的美麗,同時分擔部落的哀愁。」這是包老師和我們分享過的一段話,當下覺得這段話賦予我們一種使命感。因為在部落待得越久,越能看見部落遇到的種種困難與挑戰,不論是園區耕地面積不夠、部落長輩不適應山下生活環境、或是生活環境的改變導致魯凱文化的流失,這些都不是立即能改善的問題,都需要長期且完善的規劃才能有所改變,而我們在蹲點的16天又能幫助到什麼呢?這是我每天在部落裡都在思考的問題。所幸我們利用自己的所學所長,能夠記錄下阿禮的文化祭儀、生活樣貌及生產活動,並透過大眾媒體傳播,讓更多人知道阿禮部落,也了解部落現在面臨的問題,同時也讓阿禮能透過影像及文字保留下文化紀錄。

  在16天的蹲點生活中,我慢慢發現原來記錄部落並不是攝影與書寫而已,更多的是要去看見、聽見族人的故事,從族人的故事中就能拼湊出阿禮在他們心中的樣貌,也更能體會到原鄉之於他們是不能捨棄的家、不會遺忘的感情。蹲點生活讓我們重新認識魯凱文化、從心認識阿禮,16禮路不是結束,而是延續回鄉路的開始。

作者小檔案

陳宜慧
政治大學

我是政大傳播學院的陳宜慧,在大學加入政大新聞與媒體實驗室,學習以文字和鏡頭傾聽別人的故事。這次蹲點在阿禮,跳脫新聞採訪的文字框架,透過在地服務,真實感受部落文化與生態,並記錄下屬於阿禮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