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心得 - 嘉義東後寮教會 - 郭又華

  一手服務,一手記錄。實際去了之後卻發現這兩件事情可能騰出兩隻手都無法完美。一個社區豈僅止一個面向?一個問題?一種文化?連扎根社區數十年的牧師都在持續尋找新的方法來服務社區、解決社區問題,我們又能做些什麼?

  東後寮社區,在我們的記錄片中是一個高度老年化的社區,需要讓長輩能安心在地老化的協助。然而,這就是社區的全部嗎?當然不是。而我也惶恐我們這一次的蹲點是否能真的把最需要被呈現出來的一面給記錄了下來。牧師也感嘆過如果我們四月份記錄的話,就有桑葚跟玉米可以記錄。而我的父親也曾經跟我說,這種老年化的社區中,兒童教育更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問題。

  來到東後寮社區,我們看到了宗教在凝聚社群的同時又定義了不同的社群(民間信仰跟基督教),也看到了教育資源不足、工作機會不足、新住民在這些不足下更顯得弱勢的問題,以及在這些不足下,當地的人們形成了什麼樣的文化與價值觀。

  在資源不虞匱乏的地區,家長告訴孩子們,跟隨你的心去選擇未來;在這裡,家長們更希望孩子們能找到生存的能力。在城市裡我們提倡著三代同堂、三代同鄰,在這裡最常見的文化卻是把小孩留給祖父母照顧,等長大到高中左右便把小孩帶去都市接受教育。或是讓老夫老妻留在鄉村,其中一個先走了之後就把剩下的那位長輩接到都市就近照顧。

  在這裡,健康的老人擁有主動提升自己健康的權利:可以運動、可以社交、可以看書看電視、可以買菜自己煮營養的。而患有身心疾病或行動不便的老人卻幾乎只能放任自己老化、健康惡化——行動不便所衍生出的飲食及衛生習慣不健康,而這樣的不健康讓自己在社交上困難(可能外觀長得不健康或因為不常洗澡而體味重),更遑論運動或自己買菜了。老化,對不同人而言有著不同的意義。對健康的人們來說,是一個維持自己身心健康並接受生命不同階段的現象,同時不讓子女擔心的過程。對不健康的人們來說,卻只是一個進退不得的囹圄。

  對於這些現象,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我們能用自己年輕有活力的存在陪伴他們,試著喚醒長輩們心中的一些生命力。我們能帶領他們體驗一些平常牧師沒有設計的事情,不論是新的東西讓他們感到新奇,或是跟他們以前生命經驗有關的事情,或許可以讓他們的生活更不淪為重複性高的虛應故事。我們可以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的生命故事,或是介紹自己引以為豪的家庭,讓他們再提醒自己,自己生命已經創造出多少意義。

  確實是少得可憐。而且未必會成功。即便有成效,區區兩周對這些生命長度足足有我們四倍的長輩們而言,又有多少意義?

  也因此,我們的紀錄片嘗試著告訴大家,在地老化不是兩個人,兩周,能真正有任何實質影響的事。它仰賴著像牧師這樣願意長期奉獻的偉大志工,以及長期的有外來的、新鮮的衝擊,讓長輩們能夠更好地提升並維持健康,藉由跟人的接觸來延緩並潤滑老化的過程。不只在東後寮社區,家裡的長輩也需要這樣的協助。這是我們議題設定的最大理由之一。

  一手服務,一手記錄,兩方面我都希望我們有盡到最大的可能去做。雖然永遠會是不足的,但可以確定的是,我們一手服務,一手記錄,並且從這個社區全心的學習,也對這個社區全心的祝福。

作者小檔案

郭又華
政治大學

郭又華,就讀於政大新聞系。在實習平台新聞與媒體實驗室《事事報》擔任見習記者一年。曾擔任微影片《Color》等配音樂/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