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心得 - 花蓮 羅山社區 - 王妤娟
簡單的日子也能散發著光芒,在羅山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人情的溫度。
抵達羅山是在一個炎熱的午後,放眼望去,一片片剛收割完的稻田,綿延的山崗,稀疏的農宅與平房,給人一種寧靜、穩定的感覺。像是在翻閱一本書,首先是被封面吸引,進而細細琢磨裡頭的詞句。如果羅山是一本書,若要繼續深入了解這一本書,那麼必須去認識當地的人,從走入他們的生活開始。
人情的溫度
起初我以為大家會很排斥,兩個看起來文靜、來自外地的陌生面孔,難免會有疏遠感與戒心,但因為我們參與社區的綠色照顧計畫,所以很快地就跟那邊的長輩熟絡起來,儘管有些阿公阿嬤已經八、九十歲,每個人看起來卻都活潑且充滿活力,像是豔陽下生氣蓬勃的勁草,讓我不禁猜想他們應該都是很幸福的吧。
我們很幸運,來到羅山的第一天就在村子裡遇到雜貨店的老闆娘,有些人離家工作或移居外地,她反而從嫁過來之後就一直在羅山經營雜貨店,見證了這裡許多大大小小的事情,也算是羅山的靈魂人物了,從那邊我們獲得了許多方向及建議。剛開始,對於主動攀談我有一點糾結與顧慮,但很快地發現如果不主動,能蒐集的資訊有限,所以我們決定主動與遇到的人聊天;沒想到大家都很熱情,在這邊情感好像是會流動的,只要願意主動與別人交流,有些阿姨對我們就像是自己的兒女。如同陽光可以溫暖寒冬,對於冷淡太習以為常的我,都快忘了敞開心扉其實很容易可以感受到人情的溫度,有一些麻木的感受開始被喚起,我想我應該也可以做太陽。
生命的面貌
在羅山,人與人的連結很緊密,還記得我們到一位大姐家和她一起完成綠色照顧計畫課程的水壺提袋,她打了一通電話給村長希望她過來一趟,村長在電話中說馬上到,結果不到3分鐘就看到她騎著摩托車出現在家門口,而在路上,遇到認識的人一定會互相打招呼。
我們去了許多農家,訪問過農夫阿伯、村長,也訪問了一位從大陸嫁過來的阿姨以及一些女性,發現傳統的觀念在這邊已經根深蒂固,才知道原來那些我們認為已經過去的思想仍然影響深遠。過去的農業社會,小孩就是家裡的勞動力,從小就要幫忙家務或帶弟弟妹妹,能讀到國小畢業已經算是不錯,很多女性甚至不被允許上學,認為她們就是潑出去的水。從談話中,很難想像以前的勞苦與艱辛,每天走1小時的山路上下學,砍柴挑水生火,凌晨起床做飯洗衣,吃地瓜稀飯溫飽,下田插秧、拔草、割稻、晒榖的日子,為了生存下去,他們必須努力,磨練出能吃苦的態度與不放棄的精神。反觀現在的時代這麼方便,是否有珍惜自己擁有的呢?
女性的韌性
我們都知道過去女性的婚嫁自己做不得主,如果幸運,嫁給一個有責任的丈夫,則不需用操心家計,但是我們也聽到許多大男人主義下的女性故事,有些不幸、看似遙遠的事實,卻硬生生地烙印在她們的生命中,隨著時代進步,一些過去思想被大部份人遺忘,但那些經歷過的人,都留下了痕跡。
長大的過程中,遇到挫折往往都很負面,然而,從她們身上我看到為了小孩近乎勇敢的生活態度,儘管地位低微,能做的選擇也只有家庭,但她們都很努力做、願意學習,有著直面困難的生命力,真的很佩服她們的勇敢與堅毅。逃避是一種選擇,但面對困難才能看見一個人的韌性,這是我從她們身上學到的。
蹲點於我
短短的15天,最珍貴的收穫是長輩們面對生命的態度,是鼓勵、是啟發也是敬佩,謝謝啊!謝謝這裡的一切,覺得自己很幸運,可以參與「蹲點.台灣」的活動。什麼是蹲點?當初或許我不知道怎麼回答,然而經過兩周後,對我來說蹲點是用心覺察,是深度認識一個地方的機會,然而也感受到自己的渺小,透過我能改變的事物有限,不是所有人生來都很幸福。但如果每天都在感嘆那該怎麼過日子呢?而她們選擇積極、主動、樂觀,即使日子再困難,也能散發著光。
蹲點結束了,那道光會一直延續下去,因為我也可以選擇,在平凡的日子裡散發著溫暖與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