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心得 - 北投硫磺谷社區 - 黃晏蓁

我眼中的硫磺谷社區:樂齡生活

我在這裡看見銀髮者的活力

蹲點回家後,大伯詢問我的經驗,他問:「妳們是去照顧老人嗎?」,我立即回答:「不是!」參與課程的長者們,年齡層雖跨越極大,從50幾歲到90歲,但是他們的共同點是有良好的行動力,而且從每堂課的教室擁擠程度,也能看出他們熱衷於社交的心態,有的偏愛體適能活動,志在活動筋骨,有的則喜歡唱歌,無論是日文演歌班,或是台語歌唱班,都是他們嗓音的伸展台!

除了週一到週三固定在稻香圖書館大樓的固定課程,週日也固定在大同里里民活動西窘半時濃課程,分享台式小點做法以及關於農業的知識點。

除了驚訝於長者們的體力外,我也看見他們對於學習和社交的熱衷,也許正是這樣走出門,在週復一週中不斷進步的積累,使得這上百名長者毫無老人的疲態,反倒充滿活力,過著自理、自適的日子。

 

從長者身上獲取智慧

通透的洪正鈞大哥

半個月來,我們都是在洪大哥的引導下進行蹲點行程,除了見識他為居民服務的熱忱、對於科技產品的熟稔外,更在他的談話中,接收到滿滿的智慧之語。

「除了東西要斷捨離,我們到了這個年紀也是要做人記得斷捨離,那些好久沒聯絡、沒在傳早安圖的人喔,就不用一直想跟人家當朋友」,在螢嘉分享斷捨離的課程中,洪大哥上台補充了這句話,讓我深深感受到他對人生的通透。

 

慈祥的王大明阿姨

王阿姨擔綱本組紀錄片的主角,向我們敘述關於其外公留下的故事,更在我們遺失影像素材時,馬上答應讓本組去補拍,其寬以待人的態度很是讓我動容。她也帶本組去爬陽明山,原來她敏捷的腳步,對於山路的熟悉掌握,都是從年輕時起的積累,此外,她每週都到啟明圖書館報到,擔任錄音志工,一做就是十餘年的毅力,非常人能及。

都說環境影響人至深,我想阿姨時常與山林為伍,以服務為志,便是我第一次見到她,就被她的氣質吸引的原因!

 

與夥伴15天的相處: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螢嘉作為我大學認識的朋友,過去兩年間我們每週一同吃飯、練習英語和台語口說,卻從未有共同生活多日的經驗,而透過審視這15天的經歷,我認為友誼如同習武,就像電影《一代宗師》的經典台詞:「習武之人有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見自己:承認我是水仙

「昨晚妳怎麼忘記鎖門」、「妳怎麼可以把紀錄片素材刪掉」,在蹲點過程中不免產生摩擦,對方的粗心,時而也會讓我心情不悅,第一時間選擇責怪,並讓不快的情緒在心中滋長。

然而在心有埋怨後,我會想起楊定一博士在其新書《水仙》中所寫,「要解開自戀的泡沫,『在』的觀念是唯一的鑰匙,讓人可以看穿自戀的錯覺,而走出自己的小角落。」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那些「受傷」、「都是他不好」的感受,來自於把「我」放的太大,當他人打破了我習以為常的秩序(我認為正確、應做的事)時,便自認被虧待了。

然而人與人相處,無論關係多麼親密,總有不斷的問題會出現,

故,「見自己」是承認我有水仙的特質,容易因他人而受傷的同時,也體會到朋友的相處間總會有齟齬和毛病產生,於是,允許自己宣發情緒,但也鼓勵自己提出方法去解決問題,而不僅僅是陷在情緒的低谷中。

見天地:曉得天地之大,人的性格、生活習慣各有不同

向來害怕各式香味的我,對於她使用護髮產品後吹頭髮的味道有所抗拒,此類的事情都會讓我當下有種「跟別人同居好不習慣」的負面情緒。

但想到自己喜歡拖到最後一刻才出門的個性、因對文字的語法和書寫方式有一定偏好,所以龜毛地微調她所寫的內容到有點霸道的行為,螢嘉對我也有許多體諒,那些小小的不適應,也就頓時無足輕重了。

故,「見天地」是領會到人的性格、習慣各有所異,既在千萬人之中選擇了對方當朋友,那就且走且珍惜,對於無傷大雅的小事,採取包容的態度,畢竟,她或許也在認真地忍受我的小毛病呢!

見眾生:將省思加入行囊,用在未來與朋友的相處互動中

朋友,有別於具血緣的親情、具專屬性的愛情,是一種具備多樣性的親密關係,面對不同的朋友,需要調整成相對應的相處模式與應對進退的方法,但以上在蹲點期間對於友情的省思,我想很適合放在名為友誼的錦囊,未來陪伴著我,運用在與各種朋友的交際上,期許使友情能夠更恣意的生發、舒展開來。

謝謝我的夥伴螢嘉,我們如此地不同,卻還是一起完成的這趟難忘的蹲點旅程!

 

寫蹲點日誌、臉書貼文的意義:製作青春的拓印

「人的記憶會騙人,我怕有一日我記不清楚今日的快樂。所以我要把以後發生的事都記錄下來,等有一日我老的時候。老的走也走不動的時候,我就坐在榻上看着這些絹帕。看自己的快樂,也許還有偶爾的悲傷,不管快樂還是悲傷,都是我活過的痕迹。」--《大漠謠》

在蹲點記錄的分工上,我毫不猶豫地選擇負責撰寫蹲點日誌和臉書貼文,螢嘉則負責短影音,一方面是基於各自擅長領域的考量,另一方面,則是想重拾中學時期天天練文筆、描述生活的體驗。

作為對中文字有特殊情感的文青,上了大學之後再沒有練作文的必要,法律系亦無日常寫作的課業要求,我已很久沒有再感受到那種「為了書寫,而去深深挖掘內心、要求自己用心觀察生活」的淋漓。

何其有幸,在日復一日的日誌和貼文更新的過程中我重拾了寫作的暢快。每一天,我認真觀察生活周遭的人事物,可能是日文歌唱班中的一個沉默老伯,又或許是城市夜景裡的星與月,都會讓我心有所感,進而言有所衷,抒發在當日的文字中;除此之外,我意識到自己的心靈和文筆其實依舊靈動,原來我的書寫可以不囿於法律題目的三段論法,原來我還是有那麼多想說的日常絮語。原來成為一個眼裡有光、筆下有情的人,是件很幸福的事情。

因此,書寫日誌和貼文對我的意義,像極了余素花老師擅長的壓花畫,是我送給20歲的自己的禮物:屬於青春的拓印--將蹲點當下的見識、感受具體描摹,用文字之軀,盛載最為鮮活的心緒;也像百吉老人的編年史,將值得記錄的人事物寫下來,供日後的自己回味蹲點活動時,依然有歷歷如繪的感動。

 

作者小檔案

黃晏蓁
國立政治大學

我是黃晏蓁,做事專心但不專一的人,身為法律系學生,但熱愛會計、烹飪、養生、皮膚保養,目前正在努力成為一位長跑者。期待和硫磺谷社區的長輩們,分享綠拿鐵的做法,讓健康能量滿山滿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