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心得 - 耕心蓮苑教育基金會 - 常維禕
我還記得蓮苑裡你們的笑臉、小朋友歡唱愛心樹的旋律,記得比想像中更美味的素食餐點、被禮物充填始終無法清空的冰箱還有你們願意在鏡頭內外告訴我們的話。我記得那晚河堤對談,夜風將人吹近,居然能散步散出近三小時這樣的史詩級時長。記得被邀請去吃小火鍋前鐵質補充不足的口腔潰瘍,在吃大量肉片之後慢慢癒合。第一次帶表演課,小朋友比想像中舒展和享受。還有離開前董事慷慨宴請晚餐。和桌遊店,和夜市。記憶蒙太奇,羅列出無須註腳的珍貴。它們甚至可以沒有必然的連繫,如果要給出因果,那也只是:因為經歷過,所以記得。
封面照片帶有的某種無狀態和流動性是對蹲點心得的總結,記錄是捕捉日常的某瞬間定格,而沒有任何人能對它加以詮釋或註解,就是拍攝者也如此。沒有意義就是意義,過去以來總是一個太追求意義和目的性的人,此篇記下心境的轉變,還有以上我所記得。
這個夏天在「蹲點‧台灣」,完成人生中第一部正式的紀錄片拍攝和剪輯,近距離接觸過去不曾仔細了解的宗教性質教育基金會,從此結下回歸的約定,從意義上看,無論情感或實作皆烙下深刻烙印的這一年,我們恰滿二十歲。十多歲青春年華以來,總深覺二字開頭的生命需要迫切地表達,需完成至少一場蛻變或壯遊,如此不負於貳拾,被基金會發派而短居於耕心蓮苑的夏天或許將是其中之一,懷抱如此想法,在大學課堂裡接觸此資訊,經通關審查兩番,得到機會,收拾行囊來到此處。
坐落新北一隅,耕心蓮苑步調尚不可稱快速,不急不徐的調子緩解也釋然了二十歲急切的心,叫它向外吐舒幾度,不在匆忙之間與真正重要的物事失之交臂。是的,也許緩慢上些許的腳程更能將身邊物盡納入眼底,捕捉他們向空中伸展開來那不易發現的纖細觸鬚,孔恩說世界怎麼不可說是纏繞的意識體,個體之視界只基於個人觀念顯現,一人所見不能與他人所視完全吻合重疊,你與我是生活在平行時空,各自存於不同的長條管線通道,不透明管壁將外界完全隔絕,那管子的盡頭只有空無,是可預見的闃黑一片,通底,寄存我們意識的肉體消解化無。踏入蓮苑這佛教團體,想到東方佛哲曰,我非我,世上本無我,因此佛說,放下我執。
對於二十歲,我何嘗不抱持執念,觀看宗教物事,行前又何嘗不抱有定見。好比初入蓮苑,念禱阿彌陀佛是為盡快融入,正如人入外地,吃食著裝尚需入境隨俗,內心不曾期待或想像宗教性的救贖。畢竟身為尋常人等不作修行,清晰感知自己絕無法達到身外境界;實則不然,井蛙如我,不想蓮苑此行予人完全不同於既定見解的體驗──與余老師形同母女的秉妹、隨喜收費制度、往來互送自栽蔬果或家常點心的結緣者、隨時隨地道阿彌陀佛為招呼所形塑的有禮向上的精神氛圍……。再用最純淨的孩子的眼睛來看待此處,他們親口告訴我,蓮苑的同伴相比學校裡的孩子更行事懷善、有禮得多。無可否認,這裡所信仰的佛陀不是迷信的,誦唸阿彌陀佛不是形式的,那皆是精神性的,耕心蓮苑裡做的是具體而為桑塔格的行動。
於是細看這裡,平和如池,沒有暗潮與礁,人與人間相處簡單寧靜,善意流露直白真實。思來想去過往正確惟一悟,是自己本不能參悟佛法,但這所有一切人事將那譬喻中囹圄個體生命的管道變得透明,叫外界與自身的隔閡撤去一層,心知自己能與他們建立精神上的共鳴和連結。為那種看見而動容,遂自然而然祛除了行事的「目的性」,始本能地感知,本能地記錄,本能地在這裡發展精神生活。有人告訴我,發善念便是如此逐漸趨於本能,一個人一旦回頭發現自己在本能地行善,而不計較目的,那便是經歷過修行。這又再破過去我的斷言一次,幡然澈悟已經無知無覺在這裡修行一遍,可以自然流露地面帶笑容、收拾掃灑、敬拜招呼,那不是為了被接納或喜愛而去做,這改變足夠令人訝異。說來有趣,夥伴身上從十九到二十的跨度,貨真價實發生在蹲點期間,回身審看,這樣的巧合不免暗喻、指示了某種感思型態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