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心得 - 屏東 赤山社區 - 楊安筑

起點
不知道大家都是如何決定參加蹲點,又是懷抱怎樣的初衷。我的故事開頭只是室友的隨口一提,我的隨口答應,一切就這樣發生了。我們興奮的構想課程、紀錄片,想將在中華電信培訓課所學內容應用到實際的服務中。抱持著一顆「施予」的心,我來到赤山。
還記得第一天踏入據點的大門,我們沒有正式的自我介紹,沒人知道我們是誰、為何而來,雖然在課堂上我們努力和阿公阿嬤們互動,但似乎拉近不了彼此的關係。
直到我們一位一位的拜訪阿公阿嬤們的家,一切才有了不同。他們開始表達關心,問我們有沒有吃飽、問我們接下來拜訪誰、和我們分享生活……,就像朋友一樣。很慶幸當時鼓起勇氣敲響他們內心的大門,走入他們除了據點以外的生活。和他們一起的時光是在赤山最珍貴的回憶。
解答
來到據點後我們向社工老師提出拍攝紀錄片和幫助被攝者的想法,卻不斷被提醒著「如果無法長久地提供幫助,就不要承諾無謂的希望」。我思索著,是啊!據點有兩位專業的社工老師、有四位社工系的實習生,他們都無法提供的協助,我們難道可以勝任嗎?如果我們幫不上忙,那我們來這二十天的目的又是什麼?我們是來玩的嗎?帶著這份自我懷疑,我繼續每天記錄據點生活、帶活動、拜訪阿公阿嬤和他們聊天,心虛的、按部就班的執行計畫。
最後一天晚上,我不解的問村長:「赤山之前已經參加過好多屆蹲點計劃了,是因為覺得對社區有什麼好處才繼續申請的嗎?我不覺得這二十天裡我對這個社區做出什麼有效的貢獻。」村長卻說,他不要求我們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做出多麼偉大的幫助,希望我們也能好好享受在赤山的日子。申請計劃讓我們來到這裡只是希望我們能來據點和長輩說說話、為這個地方帶來活力。
心中埋藏已久的困惑終於得到解釋而踏實了許多。或許蹲點本身就不需要懷抱強烈的目的性,重點從來不是那些肉眼可見的成果。我拋開那錯誤的「施予」的心態,重新審視在赤山的日子。我發現我獲得了很多,我更了解高齡者,更了解這片土地,了解不同背景的一群人,同時也讓我重新檢視自己和家中長輩互動的方式⋯⋯。
你,後悔嗎?
如果有人問,是否有任何一刻後悔參加蹲點?我只能誠實回答:「有的。」在與社區聯絡卻遲遲無法得到回應時;在試圖確認服務內容卻只得到模糊答案時;在所有計劃都無法被確認時。不得不承認,出發前腦海中早已閃過無數次後悔的念頭。這場計劃有了算不上多麼美好的開頭。去過蹲點的學長姐們都說,蹲點的社區會讓你念念不忘、不斷回訪,當時的我其實並不相信。但回首過去的二十個日子的總和,率先衝入腦海的,反而是阿公阿嬤說笑著互相打鬧的那些時刻,是他們想像力豐富的人生比喻,是我們一起在雨天種辣椒、摘龍眼卻被蚊子叮得滿頭包的畫面。
最後一天離別時,香桃阿嬤看著我們的眼睛說:「日子要是過得不開心,就想想我和你們說過的,我兒時的故事。」我突然明白,回憶是如此重要而不可磨滅。我們看似什麼都沒能為赤山留下,但在大武山見證下,我們在短短二十日內共創一段不可思議的回憶,一段緊密交織的情感聯繫。赤山的阿公阿嬤在偶爾孤獨、一個人時,是否也能因為想起這年盛夏我們一起度過的時光,而感到心中富足。
很慶幸自己能參加蹲點,來到赤山,遇見這群可愛的人們。是每每想起都令人不知不覺嘴角上揚的一段日子。最後想感謝,感謝村長一家,感謝據點的阿公阿嬤們,感謝我的蹲點夥伴,感謝據點的老師們,感謝曾經給過我們協助的所有人,感謝緣分,感謝當時茫然混沌的狀態下仍然毫不遲疑地繼續服務的我。
作者小檔案

我來自台北,目前就讀嘉義大學獸醫學系三年級,還剩兩年的大學時光(絕對不是因為要延畢),希望可以好好利用。雖然養了一隻兔子,但最喜歡的動物其實是狗狗(希望我的兔子不要傷心我還是很愛她的🙂↕️)!我的興趣是去海邊游泳、打羽毛球、跟朋友吃吃喝喝聊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