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心得 - 彰化路上基督長老教會 - 林昱彤

這是一段從二林走到台北大安,再回到彰化芳苑路上厝的故事。
身為一個大學生,手上拿著有限的 15000 元補助、僅有 15 天的時間,為什麼要選擇到一個沒有觀光、沒有商場、沒有7-11和全家的地方蹲點?這個問題,不只是同儕會問,我自己也問過無數次。直到蹲點結束,我才能有底氣的回答:因為這裡給我的,遠遠超過我能帶來的。
一、城市與鄉村的轉換
我過去的生活節奏,是捷運站的時刻表,是咖啡廳的Wi-Fi,是總是忙碌的腳步。來到路上厝,一切慢了下來。清晨,公雞叫醒整個村子;中午,孩子們從學校回來,笑聲穿透安靜的空氣;黃昏,牛棚傳來沉重的呼吸聲,混合著青草的味道。這些畫面,都像是城市裡看不見的奢侈。
我原本以為「在地」這個詞很浪漫,像是純樸、美食、慢活;但在這裡,我才發現「在地」的前提,是有人在炎熱中揮汗,在日復一日的勞動裡維持生活。我們和麵店老闆在沸騰的灶房蒸煙中忙忙碌碌、走在鄉間小路感到髮絲都快被炎日融化了、好像快被一望無際的綠田淹沒時,才真正學到「路上的生活」長什麼樣子。
二、教育現場的體悟
我最深的教育體會,來自課輔班。這裡的孩子多數來自低收、單親或隔代教養家庭。第一天,我們帶著自信滿滿的教案走進教室,卻在五分鐘內就被孩子們打散了。他們還不太敢表達、不太主動,但他們喜歡畫畫、要玩團康、會說悄悄話。在修改了大量的課程內容及改變班級經營方式後,我們意識到教育不是「照表操課」,課程和學習不能被框架在教案和課表中,而是投注大量時間的傾聽與陪伴。
在城市裡,我們常談「教育愛」這個詞,但它往往顯得抽象。在這裡,它變得真實。孩子們在遊戲中跑來抱住我、在卡片上寫下我的名字、在上課前和我說「昨天的課好好玩」,這些瞬間讓我知道「教育愛」不是施予,而是雙向的理解。紀老師更是最好的榜樣。她每天課輔結束後端上點心給孩子們,像母親般細心;孩子們離開之後,獨自在辦公室備課到深夜,這份執著與溫柔,深深感動了我。
三、人與人的連結
蹲點的十五天裡,夥伴成了生活中的照鏡子。我們一起吃、一起睡、一起工作,彼此學習、更加熟悉,一起闖禍,一起解決(例如忘記帶鑰匙出門,在夜晚的路上流浪了兩個小時)。當然,與地方的互動同樣難忘。阿嬤會在門口喊我們「小姐,你們又來幫忙量血壓了喔!」,賣魚哥邊切魚邊聊工作大小事,牛場主人則熱情和我們分享養殖業的甘苦談。這些看似瑣碎的片段,逐漸堆疊成一種歸屬感,讓我們不知不覺,從外來者成為自家人。
四、我的反思與收穫
蹲點之前,我總以為是「我給了社區十五天」。蹲點之後,我才明白,其實是「社區給了我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在路上厝,我看見了教育的另一種可能:不是用成績來證明,而是用陪伴來改變。我看見了地方的另一種價值:雖然不發達,但卻有著真實的人情味。這些體會,是任何一個城市無法給我的。
當我們在最後一天收拾房間,和老師、牧師們道別,我知道這十五天是青春最值得的體驗。蹲點不是結束,而是一個起點。未來我會繼續記錄,也會持續追蹤路上的地方發展。
「只有願意回望土地的人,才能走得更遠。」
作者小檔案

來自彰化,家住在離路上五公里遠的二林。一半外向、一半內向,一半理性、一半感性,兼具金牛座的固執務實和天秤座的善解人意。一路上都忙忙碌碌,這個暑假想在路上停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