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心得 - 花蓮 羅山社區 - 朱婕寧

「總是照著規則走、平庸的學生時期,真的是我想要的嗎?」臨近最後一個暑假的那個月,我試探著踏出安逸的心正在蠢蠢欲動。所以,我給了自己一場冒險的機會。
在都市長大的我,心裡對村落那種純粹的溫情、互相照顧借調味料的日常感到嚮往。我好奇著與我的生長環境截然不同的世界,同時也對自己的表達及適應能力不自信,但沒試過怎麼知道呢?跨不出現在的安逸,未來的我還有辦法再提起勇氣面對未知的挑戰嗎?
初見你好,羅山
霹靂大雨的迎接禮
一望無際的田野
沒有絲毫遮掩,用最坦誠的姿態矗立在我們面前的高山
從沒見過這麼高密度的白鷺鷥覓食
沒有路燈的漆黑街道
10分鐘的車程才有一間超商
我對羅山的初見印象,清晰的浮現出來,這裡沒有太多被資本污染的環境,多是長者及孩子的純樸。這份純樸,將被感染著都市病毒的我們,好好接納、好好療傷。

浸染各式色彩的人們
一開始的羅山就像一張白紙,我們對彼此還很陌生,所以我小心翼翼地邁步,不敢太過張揚,但羅山人用熱情又溫暖的態度傳遞友好,讓我們放下戒心開始真正的走進社區。
柑仔店的阿瑜是我們第一個主動搭訕的人,一聽說我們是蹲點的夥伴,阿瑜就話匣子打開的跟我們說她之前曾是學姊們拍攝紀錄片的受訪者,一邊找出影片跟我們介紹,一邊重複強調他不喜歡被鏡頭拍,一看到鏡頭就會很不自在。我們聽著聽著,覺得阿瑜的表現力很強、個性也很可愛,只是沒有自信,才覺得自己不適合上鏡頭,我們用輕鬆的話語鼓勵他,並在這個歡笑的過程中加深了彼此的認識。這一刻,羅山的圖畫一角,染上了些許的淡黃色。
.jpeg)
後一天,我們在稻田間隨風騎車,這天的目標是:主動找陌生人說話。尋找目標的同時,我們往前方望去,看見壯碩的山壁沒有被半點白雲遮擋,那時我們誰都沒有開口說話,過了幾秒後才不自覺的發出驚嘆聲⋯⋯大自然壯麗的美,真的無法用言語形容。我緊急拿出手機,想將眼前的景象好好記錄下來,但怎麼拍怎麼不對,手機裡的照片完全呈現不出萬分之一的壯觀,氣餒的同時也感嘆真的只有自己腳踩在這片土地上,才能為之觸動。而我也終於理解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願意踏入守護自然、與自然共生的行列。這群人不是被利益誘惑而來,也不是因為同情心氾濫而凝聚,而是因為他們實際體會過這些壯觀山景帶給他們的震撼。生活在其下,並為之動情,從而起心動念為保護環境而戰。

我永遠記得那次心臟頓跳的緊張感,那是我們第一次隨機尋找路人,並嘗試體驗他們一天的日常。羅山的主要產業是米農業,我們的目標便鎖定正在務農的人。8月正是插秧的季節,遠遠的我們看到一對大哥大姐正在搬運秧苗,我們急忙掉頭,越騎越近的同時我的心臟也快跳到嗓子口,我們鼓足勇氣⋯⋯ 一、二⋯⋯「你好!大哥,能請問你們在做什麼嗎?」大哥和善且熱情的跟我們說現在正要開始新一輪的插秧,解釋完居然還問我們要不要站上插秧機體驗看看,受寵若驚的同時我們馬上答應,深怕大哥突然反悔!下午我們跟著大哥前往外人難進的秧苗場,看見了產業秘辛、大規模種植,以及烈日下一道道彎曲的背。那天的羅山,沾滿鮮嫩的草綠色。
.jpg)
「要不要跟我們一起⋯⋯」的村落日常就這樣一天天平凡又驚奇地上演了,現在回想起來才發覺這種單純想邀請你到家裡坐坐、關心你今天吃飽了沒的無條件關愛在現代的社會有多難感受到。在羅山,你不用擔心突如其來經過的招呼會沒人回應,不用擔心菜園種多的菜會不會吃不完(阿瑜在社區創建了蔬菜寄賣的果菜籃子),大家就是這麼的溫暖可愛。在九日良田的店內筆記本曾看到有人寫下「若是有天你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就來到花蓮看看吧,來到這裡重新練習好好呼吸,重新感受土地以及自己的重量。」常常聽人說花蓮的土很黏,來住過的人就會定居下來,我跟夥伴聽到後笑說「羅山以後就是我們的退休地了!」像是玩笑話,但其實我們都聽出了對方話語裡的認真。
最後幾天,每個人的色彩如同拼圖,鮮明的映照在名為「羅山」的記憶,填充了我的21歲。
羅山已然成為我們心中不可抹滅的「家」,跟羅山的大家約好了,我們 – 每年見。
.jpg)
.jpg)
作者小檔案
「嗨大家,早安。」這大概率會是每天從羅山睜開眼說出的第一句話,期待慌恐中。
朱婕寧,即將22y(非常不願意接受),是個喜歡聽大家分享故事,卻很難讓自己也放心開口的人。
在能感受到愛的環境下長大,細膩共感,常窩在自己的宇宙觀察世界。最近有了討厭人跟被討厭的勇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