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心得 - 花蓮 羅山社區 - 賴姿妤
「記得想到要回來看阿嬤!」
與我們有最深羈絆的,是一位又一位可愛的阿嬤,也是這趟旅行我們最大的收穫:情誼。
最初踏上羅山土地,是在陰雨綿綿的壞天氣,從小被家人保護好的我有些嬌氣,自己拖著行李、戴著不熟悉的西瓜皮安全帽,還穿著濕黏的雨衣騎車,讓我的心情差到極點,唯一能安慰我的只有和我一同來到羅山的,我熟悉的機車。但一到住宿——田中先生的家,黃英明先生便熱情歡迎我們,帶我們認識環境,讓我被雨打濕的心稍稍被溫暖到了,後面的日子也隨著天氣逐漸好了起來。
我其實是個怕狗又怕長輩的人,對待身邊的人也很急躁,沒什麼耐心,一開始沒太了解「蹲點.台灣」的內容,就被夥伴說服來參加,經過這20天,我必須說:我從未後悔加入這個計畫,且非常感激有這次機會讓我一睹羅山風采。
來到羅山,真的是名副其實的村落,精華居住地小小的,多得是壯麗的山,回到都市後,我也總能在遠處看見山的蹤影,卻怎麼騎都靠近不了,而在羅山,我再往前一步,彷彿就能登上一座又一座的山,人們敬畏山、熱愛山,而這些山好似也同樣地,深深愛著羅山人們。
我們為了快速了解這個村子,和許多居民聊過天,也拜訪很多社區幹部,每個人都在字裡行間透露出對羅山的驕傲和敬愛,從有機村到里山倡議,大至整體產業,小至家家戶戶的生活方式,他們都以這些為傲,大家過著自給自足、互幫互助的生活,月收入不需要可觀的數字,卻也能過上使我們稱羨的生活,平淡而富足、悠閒而充實,在這些對話中,我們也逐漸愛上羅山。
要適應這裡的作息,也是我很痛苦的一件事,大家5、6點便出門工作,9點路上就已沒早餐吃,回家午休後,下午又開始工作,但幾乎沒有賣晚餐的店家,因為家戶都是吃自己煮的飯菜,除非到隔壁村去買,否則只能自行處理,在家我從來不下廚,到了羅山,我才發現自己在媽媽的耳濡目染下,也學到了不少,只是受到長輩的寵愛,從未真正嘗試過,有這次機會,我才得以跨出舒適圈,真實的成長。
村裡到處都是狗,可以說每戶人家都有養一隻以上也不為過,身為路痴的我,總是需要在一個地方打轉很久才能找到方向,一旦記住某條路,就只能照著原路騎,無法繞路,但每條路上都能見到狗的身影,為了不迷路,我總要硬著頭皮向前。羅山人們常告訴我們,村裡的狗都愛虛張聲勢,別騎太快、自然地經過牠們就不會被攻擊,但這些狗像有雷達一樣,都會精準找向我,而非不怕狗的夥伴。直至現在我仍沒有克服這點,但即使全村都養狗,也無法澆熄我愛羅山的心。
在我眼中,羅山就像是遊戲「動物森友會」中的小島,每個島民都親切又樂於助人,有位志工形容羅山就像「不怕生的孩子」,我們聽完心頭一熱,是啊,無論來者是誰,羅山和居民們永遠都以最真誠、未經汙染的善良內在,溫柔接住每個過路的人,正因為如此,才那麼多人願意來到羅山定居吧。即使看起來就像外地人,也不會有人對我們冷眼相待,相反地,大家只關心我們有沒有吃飽、有沒有玩到每個好玩的景點,我們好愛如此真誠善良的村子。
雖然面臨許多問題,居民們也從不自怨自艾,我們協助他們做網路宣傳的途中也發現,其實他們各個都是有想法的人,只是礙於環境或技術,無法好好將自己的想法發揮出來。能以學校所學幫助人,讓一直以來找不到未來方向的我驚覺,我也有真正擅長、能幫助到人的事,發現了自己的價值。
回程的那天,我和夥伴到每個照顧過我們的家裡拜訪,一個一個送上自己畫的似顏繪卡片,每個人都告訴我們:記得回來,彷彿我們已成為羅山的一份子,不敵大家溫暖的擁抱,我們最終還是哭成一團,在有些滑稽的情況下與大家道了別。坐著舒適的新自強,離山群越來越遠,我的心裡卻不如想像中雀躍,依舊心繫著每個阿嬤家裡硬梆梆卻有人情味的木頭椅,到了熟悉的都市,抬頭能看見華麗的高樓大廈,但燈火通明的城市裡,卻再也看不見清晰的星座和銀河。
我們想念著那個夏夜,看見天蠍座、牛郎織女,甚至初見銀河的那股悸動;想念走到哪都被盛情款待,邀請進家裡的那些驚喜;更想念山、想念人,想念每個羅山的點滴。
慶幸有「蹲點.台灣」團隊和我的夥伴,讓我有機會窺見這個世外桃源,也讓我跨出一步勇敢成長,我想,未來的我會繼續認真生活,也會定期回到羅山這片美好的土地。
作者小檔案

嘉義來的臺語菁英!喜歡都市的喧囂,也熱愛鄉間的純樸。認識新的人事物是我充電的方式,習慣記錄生活中的每個瞬間,也常常隨機跟陌生人展開一段小對話,外向100%、活力是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