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心得 - 屏東楓林教會 - 蘇暐凱
對我來說,認識蹲點已經有四年的時間。2012年,一個奇妙的機緣認識了來花蓮文化協會蹲點的二位逢甲大學的姐姐,當時的我還是個懵懂無知的高中生,感覺那15天在心底留下了一個特別的暑假,喜歡紀錄的我於是下定決心,「蹲點」將是我大學期間必須完成的一個計劃,這4年間,一刻也沒有想過要放棄,直到2016年,我準備好踏上這趟旅途,去看看在台灣小角落的故事。
規劃服務方案的時候,師母告訴我們只要陪孩子們完成暑假作業就好了,這樣可以讓我們更專注在拍攝作業,牧師也提供我們一些可行的拍攝方向,而在知道我們來自世新大學傳播科系之後,他又給了我們另一個挑戰,就是希望這次可以拿到獎項。為了不負期待,再加上我也很珍惜這個機會,於是告訴自己要把握好當下的每一個畫面。
有天下午聽說學校有古謠教唱,我們眼睛一亮,想說去拍個畫面,放在影片中一定很棒,但事情不如想像中的順利,因為學校不讓我們拍攝;晚上練樂器的時候,有些孩子因為特別在意我們的鏡頭,以至於無法順利進行,就這樣不知不覺蹲點已經過了一半,但還是不確定這支影片最後會長成什麼樣子,我開始焦慮地去思考可以說故事的方向,但一方面因同時在進行服務,所以拍攝的部分一度暫時停緩了下來。
最後終於確定一個想說的主題,於是在最後5天趕完了所有的訪問,但在這些訪談的過程中,想要呈現出來的東西比較少,但卻意外的得到了許多其他的東西,這時我才了解到,有時候找不到方向,該做的不是埋頭苦思在這個地方有什麼故事好說,反而跟在地的居民聊聊就會發現,在這裡真正重要的是什麼,從他們的表達中,發現了故事的共通點,也串成了這次故事的主軸。
服務的部份,這次我們的主題是攝影,希望能夠過這些孩子們的視野去看他們眼中的楓林,當時在準備教案時沒想特別顧慮孩子們會不會喜歡,但在上課中我得到了很多回饋,看到他們拿起相機一臉感覺新奇的表情,我覺得從大老遠把這些東西扛來都值得了,在攝影書的製作中,我也看到了他們各自的特色,從他們作品中我看到了幾個共同點,就是對於自己文化與教會的認同,看了其實有點感動,因為愛這個地方,才會想要把它表達出來,告訴大家這就是我的特色。
在我跟大家說「準備要去屏東蹲點15天囉!」大家總會回我說也太久了吧?!但實際體驗過會覺得,15天真的很短,到一半的時候我們感嘆「已經過了一半了欸」,這15天讓我體驗到了很多平常碰不到的體驗,唯一的遺憾就是曬的還不夠黑吧!回到家開始後製的時候,看著拍攝的素材,不免會回想起當時的開心回憶,還有牧師、師母爽朗的笑聲,以及孩子們常在身邊喊哥哥!哥哥!的聲音,這15天雖然結束了,但牽起來的關係不會結束,我終於知道為什麼輔大的大學伴每年還是會一直回到楓林了,因為這個地方真的像個家,充滿溫暖的一個地方。
作者小檔案
我是蘇暐凱,來自花蓮,就讀世新大學傳管系。從高中開始,就懷抱著讀傳播的理想,我相信影像的力量很大,可以影響很多人,因為機緣認識了楊力州導演,認識了紀錄片,也因此愛上了這一塊,期望能用影像說出這些在台灣角落平凡卻動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