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心得 - 屏東 楓林教會 - 姚其宏
當初參與蹲點來自一股想拍攝紀錄片的衝動,自己與紀錄片其實一直保持著神奇的緣份,但遲遲不敢踏出這一步,而今年夏天終於在研究所的最後一年,我下定決心參與蹲點。原本希望拍攝農業相關題材,所以前三志願都填寫與農業相關的社區,但結果一出來時,竟是我想都沒想過的地點「楓林教會」,不過,到達楓林的那一刻,我不禁感謝中華電信基金會這意料之外的安排。
當初最想去的地點為「彰化溪州尚水農業」,也暗自做了許多功課,因自己是彰化人,也對農業感興趣,所以一股腦兒地只想往那去,當複審通過後,接起中華電信基金會的電話:「恭喜你們通過審核!你們的地點是『楓林教會』!」當下我愣了一下,電話那頭的工作人員,似乎也感受到我的猶豫接著說:「沒關係,你們可以再考慮,如果不想前往的話,請提早告知我們,我們會通知遞補的組別。」道完謝掛斷電話後,我抬起頭看著天花板,呆了半晌,腦中一片混沌,楓林教會在哪啊?尤其「教會」又是我相當害怕的地點,幾番思索後,最終決定接受。就當是一次冒險吧!不要只想嘗試已經規劃好的行程。
於是,在楓林的20天,成為我更認識自己的一段旅程。
雖然在台灣24年,這竟是我第一次到達屏東,到達「國境之南」,也第一次真正認識原住民村落,而楓林是相當典型的山地農業村落。起初到楓林人生地不熟,碰到教會牧師師母與小朋友們外出參與活動,其實我非常緊張,因為這次想拍攝的主題與家庭有關,若不與小朋友熟悉,想是無法訪問到家長。在第三天試圖與村民搭話,並詢問被攝意願,由於操之過急,與被攝者尚未建立好關係的狀況下,屢嚐失敗。當下的我十分灰心,除了對當地人感到抱歉外,更想痛斥自己像是為了趕快完成「作業」的過於著急,而造成當地人困擾,但也由於這次的經驗,更清楚人與人的距離該如何掌握,日常的問候勝過短暫詢問。
都市夜裡到處都可見人潮擁擠,但在楓林,當太陽沈沒於台灣海峽後,似乎村落也跟著一起下沈,任何細微聲響都會劃破靜謐夜晚。入夜後,常與夥伴驅車前往山腳下楓港村的便利商店,看著大馬路上稀疏的車輛,吃著城市的微波食品,想著欲拍攝的內容與畫面。在楓林是不需要便利商店的,因為家裡通常會準備好餐點,但也有些家庭因父母工作的緣故,小朋友晚餐不一定有著落,而教會的牧師師母就會準備食物供應小朋友們食用。在村落中,教會扮演重要的角色,陪伴與穩定村落。這次雖遇上教會整修,教會活動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舉行,但部落的人們依舊堅持信仰。信仰提供人們力量得以面對困境,或許部落古老信仰沒落的原因,在於它某段時間無法拯救苦難中的人們。
在楓林的日子裡,我更加地發現城鄉差距的存在,以往只是透過網路,透過他人書寫的二手資料來理解,這次透過讓部落孩子書寫家鄉故事,並製成「楓林報」的蹲點服務,發現部落孩子們的書寫能力相對較弱。我認為原住民語與閩南語作為母語的差別就在於,閩南語不用考試,部落孩子一次要面對中、英、母語三種語言,而這三種語言都有「考試」,若不能「只」專注在學習上則很難兼顧。部落的生活真的比較放鬆嗎?我並非長期住在當地,無法給予直接的解答,但我仍認為那才是更接近於「人」的生活方式,不汲汲營營於功成名就,敦親睦鄰,生活恬適,雖然在現代社會下,這樣的生活方式似乎已成往事。
在到達楓林的第二天,我與夥伴繞行著楓林村落外圍時,看著綿延的高山與溪流,就不禁感嘆,還好來的是楓林,若照一開始的想法待在彰化,我應該不會有如此多的感觸。有時太過於執著,反而會忽視太多,感謝中華電信基金會的安排,若沒有這次的機會,我不可能更貼近台灣的原住民,不可能對鄉村教育產生好奇。猶記得師母在最後一天送我們離開時,在車上對我們說的話:「中華電信基金會與我們都在做一件很傻的事,教育或陪伴無法立即見效,所以在這個追求績效的時代,願意做這樣的事情相當偉大。」在還未開始這趟旅程前,對這樣的話我想自己並不會有太大的感觸,但在結束旅程時,卻格外上心頭,在陪伴小朋友,以及觀察部落的大人、家庭與生活樣態後,也重新思考了自己與家人的相處模式,與社會他人的關係,或許旅途過後有某些想法改變了,但也有某些想法更加堅定。蹲點,使我拼湊出更加完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