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心得 - 彰化路上教會 - 李冠鳳

  從入選開始就對暑假服務的十六天充滿期待和想像。在參加中華電信基金會的蹲點台灣計畫之前,也曾經參加過類似的營隊,同樣為期十五、十六天,在台灣的偏鄉社區服務,服務的對象有小孩、有長輩,甚至是社區環境的維護,但不同於先前的服務經驗都是由主辦方規劃好每一天的服務內容、時程,而蹲點的每一天、每一刻卻都是需要我們主動與社區討論、配合來訂定。即使事前有蹲點大綱表規劃好每日的行程,但一到當地為了配合在地人的活動時間、生活習慣,也發生了很多不在表定上的事情。

 

  而且我想我們所做的和一般的偏鄉服務志工很不一樣,因為有拍攝作品上的壓力,所以會強迫自己更深入的探索、融入社區的風土民情,以找到最想拍攝的主題。也因為這樣,在這路上社區的十六天裡,我們不只是做著教會分派給我們的服務工作,而是會再更深入的思考這些服務的背後的目的是甚麼、有甚麼是因為路上社區的不同而成立。也會把握住每次和社區居民接觸、聊天的時候,如果有更多可以體驗路上社區特色的機會,更是會主動要求,像是想要下田幫忙耕種、拔草等等。我想這些都和我們去當一般偏鄉志工只是聽聽村里長的社區導覽有著很大的不同,因為我們是透過我們的雙眼去印證,雙手去感受,雙腳去一步一步踩進整個社區。

 

  我覺得路上社區也是一個有著矛盾卻又富有人情味的地方,因為路上社區的社區服務幾乎都是由路上教會來承辦,但居民們大部分並不信仰基督教,所以宗教就是路上社區一個極大的矛盾之處,像是社區的居民會將小朋友帶到教會裡的陪讀班上課,但一開始家長是連接送小朋友都不會進入教堂的,又或者獨居老人的送餐服務,老人家一剛開始也排斥教會的服務,但隨著服務不斷的進行,長輩們也漸漸能接受教會所舉辦的活動了。甚至當我們在社區裡和居民聊天時,即使他們平常並未參加教會的活動,也知道教會做了哪些事,也極力稱讚教會,此時宗教之間的隔閡似乎又不復存在了,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可愛的現象。

 

  在路上教會的十六天裡,我覺得印象最深刻的是和東觀老師去二林基督教醫院取餐的過程中,佳妗與東觀老師的對話。因為我大學讀社會工作學系,平時也對老人領域有頗多關注,所以很多事情就會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但像是佳妗非相關領域,他比較不了解這些服務的過程,所以就會很好奇地不斷提問教會服務的初衷是甚麼、標準是甚麼、送餐的情況是如何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我在當下想不到要提出的,也透過那次的經驗,才提醒自己要將所有事情從頭學一次,別落入學習的窠臼裡,要讓自己從最根本之處理解路上社區。

 

  十六天裡也不是每一天都是行程滿檔,有時平平淡淡,有時轟轟烈烈。平淡之時,就窩在辦公室裡與教會的小朋友玩耍聊天,一邊整理蹲點紀實;轟烈之時,記憶卡換過幾張也是不夠用的。有時候很難想像如何能在一個鄉下小村落過的不無聊,但我們眼前所見,大部分都是未曾觸摸過、未曾認識過的,因為我們不曾對一個地方駐足詢問,不曾蹲下雙腿與之對話,很開心能在暑假的十六天裡,燃起我對生活的熱情、對台灣這片土地更多的好奇心。

作者小檔案

李冠鳳
臺北大學

我是李冠鳳,就讀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喜歡到處走走看看,尤其熱愛透過服務的過程,接觸不熟悉的人事物,以期培養自己對異文化的同理以及多元文化能力。希望自己在未來成為一個能夠理解他人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