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心得 - 花蓮縣萬榮鄉 魯巴斯教會 - 鄭豈欣

一場送給自己的夏日限定冒險。
〈書序:夢回,故事起點〉
⬥ 一句話,某一刻,一點一滴累積好奇
記得在今年三月中旬,我和馨茹一起在安九邊吃宵夜邊聊著天,講到和旅行及影像紀錄有關的話題時,她突然雙眼發亮拋來一句:「妳要不要和我一起參加蹲點?」當時我完全沒聽過這個活動,也對前一秒接收到的提問一頭霧水,經由她介紹後,我才大致了解這個計畫在做些什麼。「聽起來很酷耶!」當時這樣想著。
不久後,在系上的必修課程中,教授提到了這個計畫將在校內舉辦說明會。因為希望對此計畫有更多的了解,同時,我自己也想聽聽看前一屆學姐們的經驗分享,於是我和夥伴兩人立刻決定要報名參加。經過說明會後,我們更加確定了想報名這個活動的決心,希望實踐我們兩人的想像,並完成蹲點計畫「一手服務,一手記錄」的宗旨。
⬥ 開始準備,準備開始
決定報名後,我們兩人興致勃勃地發想隊名、課程、對蹲點的想像,甚至拍了那到凌晨才收工的自我介紹影片,但還是樂在其中、熬夜熬得心甘情願。
如願通過了書審,意想不到的兩個挑戰緊接著到來,首先是蹲點日期的安排,先是與馨茹七月實習撞期,後是卡到我早已安排好的出遊。除此之外的第二個難關,是溝通與摩擦,甚至讓我們直到面試的前一天晚上,才把話好好講開。還記得晚上九點多兩人匆匆忙忙跑到山下文具店,分工合作完成板板的夜晚,還同時排練著隔天早上將到來的面試,沒有時間讓我們多喘一口氣。
當天,手機裡的問答備忘筆記反覆被查閱,一路伴著自言自語的兩人到面試會場……那天上午的台北還下著大雨,拿著半身大的板板奔走在路上,思緒也跟著腳步變得有些凌亂。但多虧了前晚的密集排練,最終我們仍是順利呈現每個準備細節。
「錄取了!」不到一週內傳來了好消息,直到點開錄取名單,還是難以置信,第一次報名就能走到這裡,真的是很幸運的一件事。伴隨看見分發的蹲點社區,同樣令人驚喜,和想像中一樣,我們即將前往一個完全沒去過,甚至沒有聽過的地方。這對我來說,是進入未知的領域,而能盡情探索一切新事物。就像從零開始的一場冒險,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同時累積服務經驗、挖掘其中故事,並以文字和影像來紀錄一切經歷。
之後充實的一、二階行前培訓裡,我們學習到拍攝實作與如何「說故事」,也從中接收到許多可利用資源、設計服務方案和田調等,為我們的行前知識提供滿滿加給(第一天培訓在細雨中四小時內來回文山和板橋同樣令人難忘)。當然,也認識了許多可愛的蹲點夥伴們,大家來自不同背景、各有專長。好喜歡和這些人彼此討論與腦力激盪的環節,總是能讓我換個角度擁有新思維。
「做好準備,但也要會應變」我在一階培訓時這麼寫下。
希望總是努力做好一切行前準備的自己,同時能擁有目前還不夠靈活的應變能力。
主視覺、社區聯絡、服務計畫大綱、課程企劃書、行李收拾等,自認做足了萬全準備,抱著滿是期待的心,我踏上了那班前往花蓮的自強號。
〈抒緒:百感交集,深刻於憶〉
⬥ 從萬榮開始的一場冒險
「完全沒去過,甚至沒有聽過的地方」是我和夥伴在選擇蹲點社區時的共識之一。即使名單中有距離自家僅十分鐘車程的地點,仍是毅然決然將志願填得遠遠的,或許還帶有一些小小的任性吧。「萬榮的魯巴斯教會」對我而言,就像是一張空白的地圖——令人興奮,因為能自由探索;同時又廣闊到讓我感到一絲茫然。網路上的資料不多,一開始查詢時心裡充滿不確定與未知。這裡特別感謝宜恬與珮儀學姐,多虧有您們的影音與文字,才讓我不是完全從零開始,而能夠先對萬榮有一些了解,並試著描繪輪廓。
⬥ 跌跌撞撞的一路上
彷彿在歡迎我們那般,第一晚就遇上蟲蟲危機,被跳蚤咬了幾個小傷口,儘管隔天就去看了醫生,藥膏卻僅是止癢而無法防範跳蚤新留下更多痕跡。雖然一週後,在佳儀姐的協助下順利搬到了附近的民宿,想不到跳蚤問題減緩,卻還加上了同樣惱人的小黑蚊,此時兩人大約是各自腳踝有數十個小而紅的凸起水泡,又痛又癢,還有高機率留疤,這也嚴重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兩週多的時間,跑了兩次診所、一次醫院和一次衛生所,這些傷口一路伴隨著我們蹲點時光。或許第一週是最難熬的:要適應部落生活、和居民還處在不熟悉的階段、臨時需要加開新課程,不想讓家人及教會的人們擔心,卻又不知向誰訴苦,只能將一股壓抑情緒藏在笑臉下。許多都是原先沒有設想到的情況,加上還沒對在地產生太多認同感,老實說,前幾天我們倆真的一度好想、好想回家。
好幾次我問自己:「為什麼我在這裡?」「是不是我心理素質不夠強大,好不容易來到這裡,難道真的要這樣就中斷了?」內心各種想法掙扎拉扯,即便我沒有預期一切會順風順水,倒也沒想到會是這樣的挑戰。
⬥ 遇見比陽光更溫暖、熱情的你們
但是,最終我們兩人還是留下來了,因為我們遇見了萬榮鄉的大家。
得知我們遇上的困難後,牧師以各種方式動用教會人力,盡力提供協助:換床單、曬床墊,甚至讓我們借住另一位長老家中。不論是牧師、實習老師,或是來到教會的人們,每天問好後面總是多問一兩句「傷口還好嗎?」「還有沒有再被咬?」一開始的疏離感隨著一次次關心消失得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我以真誠感謝與微笑去回應這些善意。
還有在文物館裡織布的部落婦女們、工作坊的工藝師婆婆們、隔壁明利村的村長夫人秋蘭阿姨……因為你們詳盡的分享,讓我對太魯閣族的織布文化與意義有了更多了解。每次在文物館看著大家織布時,都是最放鬆的時刻。線條交織出的色塊,是我這趟旅程中最繽紛的風景。
教會弟兄姊妹們的包容接納;文健站長輩們的暖心回饋;居民們的慷慨饋贈與閒話家常,都會永駐我心。在大家的幫助下,跌跌撞撞的我們漸漸步上正軌,從他們身上學習到的,似乎遠比我們帶給他們的還多。也終於找到了,能在短短十幾天內的相處後,堅定說出「這裡是我第二個家鄉」這樣話語的理由──慢慢感受到一種歸屬感,是你們給予我的。
⬥ 好健忘,才一直紀錄著的人
自認是一個喜愛收藏時光的人,而總是用文字和影像隨手紀錄下一切。也或許正是因健忘,才養成了這樣的習慣。所以,大多時候不單是因為感嘆「這個瞬間太美」或是「這句話很重要」才寫下,只是單純害怕自己忘了每個珍貴瞬間。
回到我蹲點開始的第一天,在車廂內就開始拍起縮時和窗外風景,不願錯過這趟旅程的任何細節。就連每天寫日誌前,總是翻看著當天的隨手筆記──何時、何地、做了什麼?唯恐有什麼小細節或是情緒被我所遺漏。
一開始一直是這樣的。
隨著我們在部落中的時間越來越久,我反而學著放下相機、手機。我明白自己應該要一手服務,一手「紀錄」,但也發現:當你真的用心在服務時,是沒時間好好紀錄下一切的。投入其中的自己,忙著擰乾抹布;忙著低頭剪紙、上色;忙著準備好一堂充實的課程。暫時離開了想「抓住一切」的心態。頂多架個手機在一旁錄縮時,但幾點幾分開始、做了多久或和每個人說的話等細節,都不再那麼準確,一切脫離了我的「掌控」。選擇用五感去體驗,讓互動隨時光推進,而不是試圖捕捉它,不願透過一個鏡頭的距離或幾行字收藏下來。
因為最終會留存,你何必刻意記下,它會自然隨四季流轉,再次於某個時刻浮現、使你憶起,至少這對我來說不會受到「健忘」毛病的影響。就像現在,我想起了和青少年們一起布置教會的夜晚,忘記在哪一天,大家也沒有拍下合照。
不過,還記得那天下著雨,在雨聲中一起剪剪貼貼的大家是笑著的──這樣就足矣。
⬥ 在奇幻旅程中難忘的碎片
這是一趟不平凡、也不曾停駛的旅程,轉眼結束的蹲點日子,總有些令我忍不住拾起的記憶碎片,一再凝望。
- 在教會史蹟館裡,和牧師、實習老師,及居民共享咖啡的甜香滋味;
- 在花東限定統冠超市裡,和夥伴克制彼此不要買太多零食的時光;
- 在主日禮拜時,每位弟兄姊妹的天籟之音,是我聽過最動人的信仰禮讚;
- 在安息禮拜時,儘管是陌生儀式,卻仍能感受屬於魯巴斯那份熟悉的溫柔;
- 在花蓮半夜鄉間小路上,騎著機車回民宿,差點沒把夥伴載到荒郊野外;
- 在回程卡在太麻里火車上,體驗無力卻最難忘的一次等待。(感覺也是真的很捨不得讓我們離開了……
別忘記那些使你會心一笑的回憶。
〈書續:永不停息的〉
⬥ 踏實:收穫與成長
參加「蹲點‧台灣」活動的這幾個月以來,不論在什麼階段都是豐收的,相信這些收穫能在往後的日子繼續伴我而行。
行前準備時,我在課程設計、模擬面試與道具製作裡,一點一滴堆疊起信心;培訓課程中,透過實作練習、方案發想,和來自不同地方的夥伴交流,感覺自己被更多故事和視野擴充;而在蹲點期間,從影像紀錄到文字書寫,從與長輩的互動到新手老師的初體驗,每一天都讓我看見不同的自己。
更難得的是心態上的轉變──我似乎更能承受壓力,也學會放下急躁,用心傾聽、真誠表達,並嘗試問出一個好問題。這些點滴,像種子一樣悄悄埋在心裡,或許不會立刻發芽,卻會在未來的日子裡,繼續陪伴、提醒、滋養著我。
⬥ 遺憾:沒有打勾的待辦事項
是我小看了這個地方。起初還天真地以為,萬榮一天就能逛完,沒想到十八天過去,我卻依然沒能嘗遍所有嚮往的美食,更沒能騎車到鳳林夜市晃上一圈。部落中的每條路還沒走透,才剛發現的燒烤、鍋燒意麵都還沒品嘗,最後幾天嘗到自己喜歡的炸芋頭餅和香蕉飯,卻來不及再吃一次。就連那每天去文健站上課必經的圖書館,也總是拖到閉館後才抵達。還來不及逐一拜訪文健站的長輩們、和他們共進午餐。
留下的種種遺憾,反倒成了我最深的牽掛,也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再回來的理由。
⬥ 期盼
願萬榮一切都好,也願這裡的人們平安喜樂。期待下回再度前往時,能在沒有行程壓力的日子裡,把未完成的待辦一一打勾,走遍那些未曾踏足的小路,吃遍仍在清單上的小吃,再和長輩們好好共進一餐。更希望能帶著新的故事,與這片土地交換更多笑聲與溫暖。
「再見」不代表告別,而是「期待再相見」。
願下一次重逢時,我能帶著更多成長,再次回到這片給我歸屬感的地方,與萬榮續寫屬於我們的篇章。
珍重再見:期待直到再相見的那天。
〈一路走來,莫忘初衷〉
我希望可以透過蹲點,真正了解當地人的生活方式,聽他們的故事,而不只是當個「訪客」。
讓自己更貼近台灣的不同角落!
這是我在書審中的報名動機,也多虧一路上遇到的貴人們,我才能走到這裡。所以,請容我向你們表達最真摯的感謝。
⟐ 感謝中華電信基金會和「蹲點‧台灣」提供這麼棒的機會,能幸運被選為夥伴之一真的非常榮幸。若是沒有佳儀姐的各種協助、提醒與關心,我可能撐不過手足無措的第一週,還有最後一天被困在車廂內的那幾個小時內,到確保我安全返家,您讓我感受到自己不是孤立無援的。
⟐ 放手讓我自由探索的家人們:謝謝你們的信任,讓我能在這個對你們來說同樣陌生的部落待上十八天。雖然錯過了與你們同遊花蓮的機會,但或許下次,我能帶你們一起到萬榮走走,走進如今已變得熟悉的小路。
⟐ 簡光雄牧師:謝謝您熱情招待我們、教我們泡咖啡、煮了好多美味的餐點,還分享各種您遇過的有趣大小事。下次,我們約好在能量屋再見!
⟐ 巴谷兒實習老師:我們還沒有機車前,謝謝您協助接送、帶我們到不同部落與聚會,也教我們彈吉他,還送上伴手禮~希望還有機會在台北與您巧遇!
⟐ 部落裡遇見的每個人(胡長老、小美長老、曹長老、文健站長輩們、碧珠執事、胡黃遙山大哥、秋蘭阿姨、美純姐……),是你們增強了我對這個地方的歸屬感,謝謝大家。
⟐ 至始至終不離不棄,親愛的好夥伴──馨茹(香菇):若不是有妳,我可能沒機會參與這麼充實的活動。謝謝妳選擇我作為搭檔!!不僅思慮周全確認各種檔案,還為蹲點取消了原定活動,也願意理解我的奇思妙想。妳教會我許多技能、給了我信心(和網路),還在半夜陪我一起崩潰。作為在大一體育課才認識的朋友,我們並沒有多年的默契,卻能一起安穩結束這段蹲點時光,培養出共同面對挑戰的勇氣。回想起來,這是我旅程中最特別、也是最珍貴的收穫之一。
⟐ 最後一聲感謝,留給自己:Biyang,儘管過程有些曲折,儘管帶著一點焦慮、匆忙與慌亂,謝謝妳沒有輕易放棄,還是蹲到了最後一刻。步入二字頭前的最後一個暑假,在這片美麗土地留下屬於妳的小小印記,也帶走了自己的新名字與滿滿回憶。
想感謝的太多了,也謝謝看到這裡的你:)
作者小檔案

我叫鄭豈(ㄎㄞˇ)欣,是來自雲林的囝仔!綽號目前是起司🧀 因為本人超愛吃&希望把笑容留給每一天:)喜歡聽音樂、旅行,以及用各種方式記錄生活。準備在二十歲前的最後一個暑假,前往家(隔了幾座山)的對面,和夥伴展開一段精彩冒險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