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心得 - 基隆市安樂區 武崙社區發展協會 - 陳慈宣

封面圖片:我和武崙里的志工長輩們揮揮手,拍下最後一幕和他們在一起的畫面

初遇:陌生卻期待的前行

炎炎夏日,升上大二的暑假,我踏上了前往「基隆武崙」的蹲點旅程。心裡既有點害怕,也帶著期待:在接下來的十五天裡,我會遇見怎樣的人?經歷哪些挑戰?又能否透過這段旅程,更深入地認識這片土地,挖掘出屬於當地人的故事?

 

剛抵達社區時,第一個浮現在腦海裡的念頭是:「哇!這裡比我家附近還要熱鬧!」早餐店、麵包店、牛肉麵館、快炒店、7-11、全聯、麥當勞、黃昏市場、手搖飲店……一間緊鄰著一間,滿滿都是生活的氣息。除了吃的以外,理髮廳、文具店、五金行、照相館也一應俱全,讓我驚訝於社區自給自足的便利。

 

我們一邊走一邊東張西望,試圖熟悉周邊環境。路上的居民看見我們,眼神裡帶著一絲好奇,似乎看出我們並不是在地人,但仍不吝於投來微笑。那股笑意,帶著市區少有的親切感,像是一種無聲的歡迎,慢慢沖淡了我原本心中的陌生與不安。

 

來到社區的隔天,我們安排了第一堂課程——「拍照姿勢教學」,也藉這個機會向長輩們做自我介紹。原本還擔心他們會不習慣我們這群年輕人的課程設計,沒想到下面的回應比想像中還要熱烈,許多長輩都笑著鼓掌,熱情地歡迎我們的到來。課堂中,我們特別準備了「互動小環節」:舉手搶答的快問快答遊戲;中途休息時,邀請大家站起來,隨著音樂動一動、跳一跳。沒想到長輩們不但不害羞,反而活潑大方地參與,每一個動作都洋溢著笑聲。當下真的很開心,有種用心的設計被回應的感覺。

圖片:上課時的互動回答小環節

相伴:在日常裡看見不屬於任何地方的人情味

日子一點一滴地過去,我開始參與更多社區活動。陪長輩上課、協助志工共餐、清晨六點跟著大家上後山打掃、在據點裡閒聊說笑……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其實蘊藏著最真摯的人情味。長輩在課堂上專注的眼神、志工彼此間互相扶持的身影,都讓我體會到:社區的溫暖不是喊口號,而是活生生地發生在每一個細節裡。

 

真正感受到不一樣的時候,是看見他們認真生活的樣子。有人凌晨三點就起床,出門去爬情人湖;有人每天清晨固定到外木山看日出、游泳;有人在課程結束後,習慣性地到附近散步,把運動當成日常的一部分。每當有人提議「要不要去哪裡玩?」回答常常不是「不行,我明天要上班」,而是「好啊,反正我幾點才上班」。

 

那一刻,我才猛然意識到——生活,不該只是忙碌和疲累。 在這裡,大家都把每一天過得很充實,很自在。我忍不住開始反思:是不是我比他們還要老?是不是我才是那個沒有活力的人?

圖片: 一起去看外木山的日出

看著他們笑著分享日常生活,我才意識到,真正的「年輕」不在於年齡,而在於心態與行動力。

挫折:感受成長的痛和掙扎

蹲點的過程,並不是每天都正向的面對每一天,隨著日子一天天累積,我開始感受到壓力與疲憊。從早上五點起床打掃,到課程規劃、拍攝紀錄、活動協助,每一天的行程都被塞得滿滿。常常到了半夜,還在趕蹲點作業,腦中卻忍不住浮現疑問:「我真的做得好嗎?這些努力真的有幫助到社區嗎?」

 

不只是身體上的勞累,更有心裡的拉扯。和長輩互動時,偶爾會遇到彼此想法不同的時候,例如:教課的時被長輩說:「學這個要幹嘛?」;協助志工的過程中,也會有點不知道如何開口有什麼需要幫忙,因為他們總說:「我們來就好!」。這些時刻讓我意識到,理想和現實之間,總會存在落差。然而,正是這些不舒服,推著我去調整自己。我開始練習更有耐心地傾聽,不再急著表達;學會在矛盾中尋找共同點,而不是只顧堅持己見。

圖片:在手機使用課程裡慢慢教導長輩們

我慢慢明白,蹲點不是來證明自己,而是來和大家一起生活、一起成長。

別離:離開後,故事仍在延續

蹲點的十五天,就像一場短暫的夢。當最後一天真正來臨時,心裡湧上來的是不捨與留戀。從最初的陌生,到逐漸熟悉每一張笑臉,每一次揮手道早安、每一次課堂裡的互動,都成了我記憶中無可取代的片段。

 

收拾行李的那一刻,我深刻意識到:曾經和這裡的人真心相遇。理事長的堅持、志工們的付出、長輩的笑聲,這些日子裡看似日常的點滴,已經悄悄在我心裡留下印記。

 

雖然我們離開了,但社區的生活仍在繼續。明天早晨,還是有人會在情人湖健走;外木山的日出依舊會有人相約;活動中心的課程也會熱熱鬧鬧地展開。這些故事,不會因為我們的離去而停下,而是繼續在居民的日常裡延續。

 

而我帶走的,不只是回憶,而是一份新的眼光——去看待人情味、看待生活、看待自己。離開武崙,並不是句點,而是另一種逗點。因為這段蹲點經驗,會持續在我生命裡發酵。

圖片:和志工一起出遊去三貂嶺 

認真生活,才不會辜負歲月。

最後,我們把自己內心的感受抒發出來,自創了一首屬於武崙的歌,把寄託在歌裡的想法送給他們,讓他們的生活也留下和我們在一起的旋律。(點擊此段落可連結至我們的歌!)

作者小檔案

陳慈宣
臺北市立大學

大家好!我是陳慈宣!
跟虹伶一樣之前是一名桌球運動員🏓我們以前是同個球隊的學姐學妹。
現在我正走在工程師的道路上前進,有一些寫過網頁的經歷👍 偶爾會去教球打工!
然後我平常喜歡經營社群媒體、拍短影片,IG粉絲人數目前有13多萬,希望到時候能跟社區的居民一起發佈有趣的短影片,讓更多人看到這個社區的居民互動!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