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台中 財團法人水源地文教基金會 - 李晏華

在市場的角落,聽見歷史的回聲
第二市場,一個在地人再熟悉不過的名字。它靜靜佇立在台中市的核心,藏著時代的溫度。這裡的每一道走廊、每一塊地磚,似乎都在低聲訴說一段故事。只是,誰來聽?
那一天,是我們在蹲點的第九天,帶著想在市場裡找到故事的信念,踏進第二市場。1917年日治時期所建立的這座市場,曾是日本人生活的重心,販售著舶來品與高品質的商品,有著「日本人的市場」、「有錢人的市場」之稱。
然而,當我們沿著市場的巷弄緩緩走過,一張張陌生的臉孔,一道道冷漠的眼神,讓我們開始懷疑,是否能找到那個「說故事的人」。
邊走邊看,邊看邊問,始終沒有遇見適合的對象。就在我們抱著「也許不會有結果」的心情,轉身走進市場後方的小街時,緣分出現了。
是一個玩具行,一個在時代更迭裡顯得格外突兀卻又溫馨的角落。因為「劍玉」(詳情請見第九天日誌),我們走進了他的世界。
歷史,不再只是課本的字句
我們聊了很多很多,但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伯伯以前,是一名警官,目睹了歷史翻頁最劇烈的一刻。
他說,他活在那段最不安的歲月——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那些歷史,我們在課本上讀過,卻從未真正「見過」。
「說錯一句話,就沒命了。有人因為一句話、一本書,就被帶走,再也沒回來。」
他的家人,因為渴望自由,被抓進監獄,過上近乎「消失」的日子。他自己身為警官,更是被擺在風口浪尖,隨時都可能被懷疑、被牽連。但他卻說:「我還是相信正義。再黑的夜,總會有光。」
那一瞬間,我沈默了。
在我成長的環境裡,二二八和白色恐怖只是歷史課的名詞,只是考試的選擇題,只是放假時的「紀念日」。我從來沒有真正感受過,那些日子對活在其中的人意味著什麼。恐懼,壓迫,選擇——這些詞彙對我而言太過抽象,直到在伯伯的玩具行裡,看見他眼中那一閃而過的神情,我才明白,歷史不是死的。
它活在這些人身上,活在他們的記憶裡,烙印得如此深刻,連歲月也磨不掉。
正義,是他一生的信仰
「我想守護正義,守護無辜的人。」
從日治到國民政府,他看過不同的政權,看過人性在恐懼下扭曲,看過朋友因一句話消失,看過社會在鎮壓中沉默。但他始終相信,正義比權威更強大,比黑暗更長久。
「很多人怕,我也怕,但不能因為怕就不做該做的事。」
那一刻,「勇敢」在我心中重新有了代言人。多少人選擇逃避,就連此刻的我也一樣,遇到困難、危險,只想躲在安全的角落,不說話、不吭聲,以為這樣就能不出事。
我想問自己,如果正義真的需要有人站出來,那個人,會是我嗎?
時代改變了,但有人還在
聊著聊著,我望向玩具行那一排排的糖果、童玩。這些東西,在便利商店、網購平台的時代,顯得過時,顯得不再被需要。但伯伯依然坐在這裡,靜靜看著電視,像守在一扇記憶的門口,不願讓它被關上。
第二市場也一樣。它不再是當年的繁華,不再是日本人最愛逛的高級市場,如今只是城市裡的一個角落,偶爾吸引一些懷舊的旅人。但對伯伯來說,這裡是一生,是歲月,是一段段故事的根。
或許,市場的價值,不只是買賣,不只是交易,而是因為它承載了時間,承載了人的記憶,承載了那些不能忘記的歷史。
第二市場的回聲
走出玩具行時,我回頭看了一眼。伯伯還坐在那裡,依然靜靜地看著電視。
那一刻,我忽然覺得,我不是只是認識了一位老闆,而是遇見了一段歷史,一個時代的見證者,一個把正義放在心裡一生的人。
第二市場,或許只是台中一個老舊的市場,但在它的角落,藏著這樣的故事。它告訴我們,歷史不是冰冷的年表,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他們的眼睛、他們的記憶、他們的堅持。
十五天的蹲點,帶給我們的不只是服務的經驗,而是讓我們明白,一個地方的價值,不在於它有多少店家,而在於它曾經承載過什麼,它還留下了什麼。
第二市場的巷弄會安靜下來,伯伯會繼續坐在那盞燈下看電視,而我們,會在某個午後想起這個地方,想起這段日子。因為記憶,才讓時間有了重量,才讓故事不會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