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日誌 - 雲林麥仔簝文化協會 - 麥日誌 | DAY 13 傳承的滋味

早上跟著遠道而來的台大研究生與教授們再度造訪棲地。在一旁側拍眨下快門的霎那,回想起那天我們初次走入這片廣袤綠地,水鳥忽地振翅、草木的氣息混著泥土味,聽著明宜姐即使早已看過無數次仍滿懷興致、眼神發光的介紹眼前所及的一切動植物——熱情似乎是能感染人的,當時我們大抵也是這樣專注而好奇的神情。
蹲點期間花上三分之一的天數與棲地相處,我們總算能叫出許多沿途鳥類、林木的名字,濁水溪濕地不再只是行前閱讀的採訪報導,是一片鼓動著生命的,活生生的大地。
這幾天的生活,有一種學期末的感覺。
身為現役大學生,別的不說,最擅長的就是壓死線。擬行程、估時間、規劃最佳動線,不時應對大大小小的「意外」,更沒忘記踩點美食清單。每天在行程與鏡頭的縫隙中奔波,時間巨輪飛快地挪移,我們忙得團團轉,卻也逐漸在混亂之間找到一種近乎熟悉的秩序。
在這樣有些手忙腳亂的生活裡,更深刻地體會到自己一直被好好的照顧著。
去棲地踏查比較晚回來,佩宜姐會說有煮我們的晚餐,要我們趕快回家一起吃;看見我們忙得焦頭爛額,建成哥默默地替我們一起買了晚餐;夜裡趕工到一半,宸宸會蹦蹦跳跳地端著兩碗豆花上樓敲門……
想到今天再次訪問許大哥,最後落在這樣的對話:
「到處走一走很好,這樣可以變獨立。」
「沒有啊!我們在這裡還是被大家照顧了哈哈哈哈。」
「那也沒關係啊,你們因為受到他人照顧,以後再去照顧別人。」
「這樣也很好,這就是傳承。」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記住這份被照顧的溫度,然後在未來的某些時刻,把它再傳遞出去。
那或許才是最踏實的傳承。
太陽西下,我們結束整個下午拱範宮的空鏡拍攝,沿著那條每天必經數次的街道走回書店。
只是此刻的景象,卻與往日大不相同——前幾天總是陰沉濕冷,地面積著水,天空壓著厚重的雲,街景似乎被揉進了灰霾裡。直到此刻,玻璃窗戶反射著金燦燦的餘暉,牆面與屋瓦也被夕陽鍍上一層柔亮的色澤。
我們忍不住停下腳步,舉起相機,試圖捕捉那轉瞬即逝的光線。
回頭看向拱範宮,屋脊上細緻繁複的雕飾正好被夕陽斜斜打亮,在金光與陰影的交錯下顯得層次更勝。紅牆金瓦映照出溫潤的暖色,鑲著點點星芒。
那一刻的麥寮,安靜卻動人,像是專為我們揭開全然不同的面貌。
平凡的街巷在夕陽下閃著金光,顯得陌生又新鮮,我們被這樣的景象深深吸引,彷彿第一次真正看見了它。那種驚喜,不是來自壯麗的風景,而是日常忽然展露出的美好,一種經歷過連日陰霾後才格外鮮明的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