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心得 - 雲林 華南社區 - 謝佳怡

短短十九天的時光,卻感覺自己在這裡生活了好久好久

 

二十歲這年 第一次在鄉下生活

在都市長大的我,由於外公、外婆、爺爺、奶奶也都生活在北部,所以從來沒有在鄉下生活的經驗。從小到大,很常在過年期間聽到、看到朋友們分享「回去鄉下」的生活,即便聽到的是很無聊、網路很不好,但一直一直很羨慕他們可以回去鄉下,享受放慢步調的生活,更開始嚮往能在鄉下住一段時間。

 

這次的蹲點,我和彤瑾在排志願時,一致選擇南部、東部的社區,想說會不會在不同的地區,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確定進入「雲林縣古坑鄉華南社區」蹲點後,我們開始查找資料,嘗試透過網路上的資料了解華南社區,發現它是一個富有生機的社區。前期透過與彤瑾、社區、老師進行一次又一次的開會,以確定目標,深入認識社區的同時,也開始期待著接下來的旅程。

 

山上豐富的生態、鄰里之間滿滿的人情味、隨處可見的農作物。我想這正是一直以來期待的農村生活吧!

 

「沒想到有生之年能有機會住進臺灣傳統建築。」

 

蹲點期間,我們一起住進三合院、一起體驗農村生活。在社會課本上看到的建築物,出現在眼前,成為我們蹲點期間的住所,很新奇,也很奇妙。

 


人生七味餐的隱藏版——「人情味」

走進社區的第一天,迎接我們的那場暴雨,並沒有澆熄我們對於華南社區的好奇,反而被熱情接待我們的雅玫姐一家人、理事長、郭笑阿姨……所溫暖。從那一刻起,華南不再是陌生的地名,而是一個有羈絆的地方。

 

第二天晚上,我們和社區長輩、前一屆的蹲點學姐阿仙、阿雯一起用餐。有一幕畫面,一直被我深深珍藏在心中——余培阿伯搶著介紹我們的姓名、學校科系、來自哪裡。沒想到我們的自我介紹,在第二天,就被余培阿伯背得滾瓜爛熟,後來更從麗錚阿姨的口中得知,阿伯在睡前,一直在努力地記住我們。

 

為了在看到社區居民時,能夠叫出每個人的名字,我們也一直努力地記住社區的大家。我和彤瑾覺得這就像在搜集寶可夢圖鑑,因為在解鎖人物時,會發現這個人與另一個人的關係,像是誰是誰的親戚、誰跟誰是一家人,也會知道他們的工作,就像是在翻牌之後,得知他們的隱藏技能般。

 

還記得,在多天的相處後,余培阿伯用親切地口吻說:「我把你們當作孫女來看。」讓我們感到非常窩心,也很感謝蹲點讓我們遇見社區的大家。

 

 

 

 

 

 

 

 

 

 

 

 


從一頓飯開始 建立與社區的感情

進到華南社區之前,雅玫姐就不斷強調「社區長輩很熱情,每天都會有長輩和你們預約吃飯。這對他們來說,只是多了兩雙碗筷。」

 

第一晚,雅玫姐一家人帶我們到天空之夜,在眺望夜景的同時,邊泡腳邊吃晚餐;第二天一早,林智哥載著我們和清極阿伯前往梅山市區吃當地特色早餐——豬肺;每天到不同鄰居家拜訪,麗錚、郭笑、杏珠、簡援、麗桑阿姨家的每一頓料理,都很好吃;村長在採訪時,偷偷打開門,問我們需不需要幫忙買飯;柏成哥和小葵姐姐突然的電話,說起要不要一起逛夜市;社區的人齊聚一堂,一起吃社區媽媽煮的美味佳餚。

 

一開始,我和彤瑾一直很不好意思開口問「可不可以去你們家吃飯?」怕會打擾別人,又怕會被拒絕。在雅玫姐、雅芬主任的鼓勵之下,我們總算在第四天嘗試開口詢問,很開心社區居民都會很熱情地說「好啊!今天晚上來我們家吃飯。」

 

「佳怡、彤瑾中午有要去那裡吃飯嗎?」、「如果今天沒有飯的話,就來我們家吃!」到後來大家會主動邀約我們,甚至關心我們每頓餐的著落。

 

在吃飯的過程中,我們會聊社區、聊自己、聊他們、聊新聞,想到什麼聊什麼。這一頓頓早餐、中餐、晚餐,拉進我們與社區之間的距離。

 

 


颱風天不是放假日 是農民的損失慘重

每次颱風快來的時候,都會期待放颱風假,可以不用上學,又可以在家裡休息、耍廢,或者是趁著假期補足課業進度,賺到假期是再幸福不過的。即便時常在新聞畫面上看到颱風在不同地區造成的災害,但從未親身體會,也從來沒想過颱風會對一個地區帶來多麼嚴重的影響。

 

在這次的旅程中,讓我深深體會到颱風天不是單純的「放假日」,也真正體會到「颱風天」為農民帶來的損失。

 

「颱風天是農民的福利,只要下雨我們就可以休息。」清榮阿伯說得這句話,背後是滿滿的無奈。

 

吹倒了兩顆華南國小的80歲鳳凰木、愛玉園一大半的愛玉樹、文心蘭園的蘭花、香蕉樹…..無一倖免。7月初的丹娜絲颱風,創下120年來首度從嘉義登陸的颱風紀錄,清健阿伯說這是70年來,他見過最嚴重的颱風,甚至比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還更嚴重。

 

直到8月中,我們進入社區,長輩們仍在自己的園區內搶救。大家都抓緊難得的晴天,扶起愛玉、修補花園、砍掉壞死的果樹,尤其愛玉樹倒了200多顆,而每天僅能扶起10顆左右,損失巨大卻沒能申請到政府的颱風補助款。

 

這次颱風,他們花了好幾個月、好不容易種植長大的作物,在一夕之間被無情肆虐、損失慘重,甚至有些房屋的屋頂也被颱風摧殘,到現在還僅用臨時屋頂蓋住。

 

 

 

 

 

 

 

 

 

 


兩個愛哭鬼一起蹲點 每天都有不同的哭點

「我和彤瑾對社區來說是陌生人,為什麼他們對我們這麼好?」這個疑問在蹲點期間不斷地浮起。

 

蹲點第五天,我們隨著余培阿伯、麗錚阿姨,一起來到龍樹下泡茶。阿順阿伯熱情地招待、來福活蹦亂跳地圍繞在我們身旁,不知不覺當中,龍樹下慢慢聚集許多長輩,有清寄阿伯、清極阿伯、明軒村長。

 

阿順阿伯播放著熟悉的老歌,一首首是爸爸車上常播的台語歌,或是以前阿公、阿嬤播放電視時,會聽到的歌曲。我也開始跟阿伯、阿姨們分享,我阿嬤很喜歡詹雅雯,以及腦袋中不多的台語曲庫。

 

「我會陪你,坐惦椅寮,聽你講少年的時袸。」

 

剛分享完我有聽過家後,音樂即隨之播起。不知道是歌詞、旋律太感人,還是現場渲染的氛圍,我的眼淚不由自主地啪噠啪噠流下,明明才待在這裡第五天,卻感覺自己就快要離開,很不捨得這邊的人情味,也不捨得因為蹲點而牽起的情誼。

 

在蹲點期間,很珍惜著每一刻,也努力把握每一個相處的機會。當然,眼淚總是在不同時刻離家出走。

 


蹲點不只是旅程 更是在過程中學會成長

第一次離家、在外生活的我,發現每天都在解鎖自己的隱藏技能,像是學會清洗洗衣機、騎顛簸的山路,或是說著還算流利的台語。

 

進入社區以前,我們就有要說「台語」的心理準備。平常的我,與阿公、阿嬤、爸爸的相處模式,是他們說台語,而我用國語回覆;與同儕相處時,也都是用國語對話,很少有說台語的機會。

 

進到社區之後,我和彤瑾開始頻繁地使用台語與長輩們對話,發現自己很會聽,但真的不太會講。即便如此,我們還是會努力地說。過了幾天,發現自己的台語也稍微變得比較ㄌㄧㄢˋㄉㄥˋ。

 

進入新聞系之後,學會如何面對不同領域的人、如何勇敢開口、如何待人處事。而這次的蹲點,除了讓我更精進,也讓我學會如何和長輩相處、如何在短時間內融入另一個生活環境。

 

過程中,我跟彤瑾做了很多跟「訪談」相關的專案。出身於傳播科系的我們,在一個又一個的訪談過程當中,也精進自己的訪談功力。

 

很謝謝一起完成這趟旅程的朋友是彤瑾,在過程中互相扶持、直說自己內心的想法,更可以在來回討論過程當中,激盪出不一樣的想法。謝謝我們總是可以一起做很多很多事情,在短短十九天的時間,做了超越十九天可以完成的事情。

 


「離別」是人生中的課題 以為自己已經學會好好道別

從國小開始,參加很多不同類別的營隊和活動,也經歷過國小、國中、高中,不同階段的離別。

 

小時候參加過夜活動,一開始會很依賴、想念家裡,結束時也會很不捨得。隨著成長,好像出門不再想念,結束一個專案也不會捨不得,因為知道離別是必經過程,而這也不代表未來不會再相見。

 

直到這次進入社區,可能是因為相處時間很長,又或是這次進來的主要目的就是和社區長輩變熟、產生感情。離別時,特別不捨。從剛進入社區第五天、還剩下十四天的時候就開始哭,應該就可以知道有多不捨了吧!

 

很開心在最後一天,我們舉辦攝影展、製作回顧影片,在卡片上寫下想對社區居民說的話、在影片中紀錄這十九天的回憶,也很謝謝雅玫姐協助召集社區的大家,讓我們能夠好好道別,為一彤抵佳的蹲點畫下一個完美的句號。

 


蹲點之後 為自己 為生活帶來的改變

蹲點的過程當中,我一直在思考「陪伴十九天,我們為長輩帶來了什麼?」還是我們只是帶來陪伴,在建立感情後,就離開這個社區。蹲點結束一個月後的我,仍沒有想到答案。不過,希望一年後的我們,回頭看,能看見自己的成果發揮影響,讓大家看見不曾看見的面貌,又或是讓政府看見需要被改善的政策。

 

回到家後,想起自己長大後,已經很久沒有好好陪伴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除了在重大節日吃頓飯,跟以前比起來,很少好好坐下來聊聊天、分享日常。一從雲林回到家,我就直奔樓上,向阿嬤、阿伯分享這一個月以來參加鐵馬環台、蹲點台灣的成果和心得。過沒幾天,也坐捷運到外婆家,和外婆分享種種回憶。時間不等人,好好抓緊每一刻,是重要,更是必要。

作者小檔案

謝佳怡
輔仁大學

土生土長的都市小孩,會說台語但不ㄌㄧㄢˋㄉㄥˋ,喜歡攝影、 喜歡海、喜歡看日出和日落、喜歡嘗試各種新鮮事、喜歡到處趴趴走,更喜歡待在世外桃源~大寫的E,超級活潑外向,自從進入新聞系後,發現跟每個人都可以侃侃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