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心得 - 臺南 黃絲帶愛網關懷協會 北區教室 - 鍾芷芸

回想起最初在社群媒體上看見「蹲點‧台灣」的廣告時,心裡那股突如其來的悸動至今仍鮮明。那不是一個需要反覆思考的決定,更像是一種直覺的召喚,我很快就鼓起勇氣,邀請了夥伴一起報名。如今回望,特別感謝當時那份衝動,感謝自己沒有猶豫,也感謝夥伴願意在這條未知的路上與我並肩,才讓我們一同展開了這場獨一無二的旅程。
我們最後選擇了「黃絲帶愛網關懷協會」作為蹲點社區。理由或許可以說是理性的——它和我們的專業背景契合;但更深層的原因,來自於我們對融合教育、對特教孩子的好奇與關心。這樣的選擇,讓十五天的時間過得充實而深刻,也讓我們獲得遠超出預期的收穫。
最初以為,這趟旅程的任務只是「服務」與「紀錄」。但沒想到,黃絲帶帶給我們的,遠遠超過這些。孩子的笑容、老師的堅持、家長的支持,這些片段如同光一樣,照亮了我們在這十五天的每一步。孩子們或許在學習與發展上比同齡人慢一些,但在黃絲帶的環境裡,我看到的不是落後,而是一份份耐心的陪伴與專業的引導。我看到老師們一次又一次地設計活動,只為了讓孩子能擁有成功的經驗;也看到孩子們彼此伸手鼓勵,那些看似微小的舉動,卻能換來最真摯的笑容。這些畫面深深觸動了我,讓我重新思考教育的意義——原來教育不只是冷冰冰的知識傳遞,更是深刻的情感交流與關係建立。
十五天,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我們就像陪跑的人,陪孩子一同揮汗、跌倒、再站起來。單車隊的練習、木箱鼓的節奏、足球場上的奔跑,每一幕都藏著老師與孩子的努力,也有我們的參與與陪伴。那些日子裡,笑聲、吶喊聲與擊掌聲成為腦海中最鮮明的聲音,提醒我:教育是一場同行的旅程,而不是單向的給予。
在這段時間裡,最令我難以忘懷的,是遇見了特教老師——小揚。雖然他年輕,卻展現出無比的專業與熱情。他帶孩子參與各種活動,不只是傳授技巧,更重要的是他始終相信孩子的潛力。從單車到木箱鼓,從教室到比賽場,他總是用耐心和行動告訴我們:只要相信,孩子就能一步步超越自己。這樣的信念深深震撼了我,也讓我更加確信,自己未來的方向必定與教育緊密相連。
除了陪伴與參與,我也在「紀錄」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每天晚上,我會靜下來,把白天的片段整理成日誌。對我而言,這既是挑戰,也是禮物。過去的志工服務,往往隨著時間流逝而模糊,但這一次,因為蹲點的要求,我練習將感動轉化為文字,把畫面轉化為故事。當我一字一句寫下時,才發現原本忽略的細節,在文字裡重新閃耀,被完整地保存下來。這也讓我明白,紀錄不是任務,而是一種更深入理解社區、理解他人、也理解自己的方式。
或許,這就是蹲點最特別的地方吧。它不只是「服務」,而是讓我們透過「陪伴」與「紀錄」,與社區真誠連結。每天的日誌,不僅是成果,更像是一次次與自己的對話。我慢慢體會到,教育不是單向的給予,而是彼此影響、彼此成長。
如今回望,十五天的時間或許短暫,但留下的記憶卻將長久。謝謝蹲點,讓我有機會踏進黃絲帶這個充滿愛的地方;謝謝黃絲帶的老師們,用行動詮釋了什麼是專業與耐心;謝謝孩子們,用笑容與努力告訴我什麼是勇氣與純真。
更重要的是,謝謝當初那個義無反顧報名的自己,也謝謝答應我邀約的夥伴。因為這份決定,我們共同收穫了一段無可取代的回憶。未來,無論走到哪裡,這段蹲點的經驗都會成為心中一股力量,提醒我繼續保持熱情,繼續相信教育,繼續用耐心與行動去陪伴更多的人。
在黃絲帶的這段日子,將會是我生命中珍貴的「小寶藏」。
作者小檔案

21歲,來自嘉義番路,就是去阿里山會經過的小鄉鎮ㄌㄚ~
喜歡攝影,喜歡吃,喜歡籃球,
最近沉迷於底片的小小世界,
有著教育愛和還新鮮的肝!
以上,我準備好了!準備好在這個暑假跟張琦一起蹲點台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