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蹲點心得 - 屏東新來義部落 - 甘祐寧

我是一個熱愛與人互動,珍惜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交流,樂於傾聽別人分享的人,但參與蹲點讓我最大的改變也是我最需要學習的地方是,永遠不能被表象所透漏出的訊息矇蔽了。

 

在義林部落認識了一位持續上山種田的vuvu,他說來義村外面的道路八八風災後已經修了四年了,還沒修好,每天上山都要走這段十分巔簸的碎石頭路。平常我走慣平坦的柏油路,走這種路覺得五臟六腑都要被震出來了,很驚訝的問vuvu:「不會累嗎?」vuvu說:「四年了早就習慣啦。」

 

我被vuvu樂天的個性所感染,覺得vuvu面對很多困境例如工寮被沖走、種田的苗被山豬猴子吃掉,或這種極度無奈的事情,所展現出來的樂觀精神,是很難得可貴且值得學習的。但值得思考的是,石頭路的砂石車挖土機每天來來回回搬砂挖地,修四年修不好,原因出在哪?台灣獼猴屬於保育類動物不能獵殺,但原住民要靠種田吃飯,所種的苗的頭號敵人就是猴子,生活怎麼辦?

 

問題不一定能被解決,但不提出來連看見的機會都沒有。身為一個紀錄片工作者,我反而更要學習的是思考這背後的原因,並且透過所學的專業,去協助這些屬於較弱勢的族群發聲。

 

這次實際到社區蹲點,深深體會,要瞭解一項議題,除了透過新聞媒體、別人轉述等得到的訊息外,我們不能只看一件事物單方面的解釋或表象,這道理很容易,但很多時候會加上過多自我解讀和偏見,一定要經過自己親身體驗瞭解後再作解讀。

 

對老一輩的原住民來說,山上就是他們的家,祖先世世代代都是居住在山上,習俗也不斷地傳下來。但風災後部落有了新形態—永久屋的出現,但永久屋對原住民的定義不一樣,有些人覺得去那裡就是墳墓,永久的被困在屋子裡了,但有些人認為對行動不方便的老人來說,是個安全又可以行動的地方。

 

永久屋也造成了某種程度文化的斷層,老人家習慣山上生活,年輕一輩的很習慣永久屋。但生活條件的不同,導致需求的滿足條件也不同。老人家過得很單純,對他們來說工作就是種田,無聊就去爬山,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對外面的世界不奢求,其實也是另一種隔閡。年輕人因為工作的選擇不再只有種田,生活的需求不再只是溫飽,還有更多想追求的成就及物質上的滿足,娛樂也變得更多元。要評斷好與壞,其實沒這麼絕對。

IMG_6429.JPG

15天的蹲點,讓我與世隔絕、返璞歸真,參與著老人家的生活,簡單快樂更顯得珍貴。雖然時代的變遷,要達到某方面的進步必然會有一部分的犧牲,vuvu說以前老人家都會聚在一起唱古調,現在年輕人都不唱了,老人家也不在了。面對諸如此類的現象,我覺得很可惜,但也更體認保存的重要,透過現代紀錄媒材,將屬於vuvu這世代的記憶與生活保留下來,未來實際生活或許會改變,但精神是可以透過影像提醒以及傳承下來的。

作者小檔案

甘祐寧
台南藝術大學

我叫甘祐寧,我喜歡大自然裡不矯揉做作的真實,喜歡打球揮灑青春的汗水,喜歡徜徉於自由自在的水中,更喜歡人與人之間相處過程中的真摯情感。對我來說,『分享是讓世界源源不絕運作的關鍵』,用鏡頭分享人生故事,用心感謝每一個當下。